乐师轻扬指间,弦音如泉涓涓流;舞者衣袂飘飘,旋身似蝶舞花间。华灯璀璨,映照着满桌珍馐。主人与宾客,或举杯相邀,或促膝长谈,觥筹交错,笑语盈盈,欣赏乐师曼妙的歌声与舞者翩跹的舞姿……
“壶觞列四坐,歌舞罗前楹。”站在张盛墓出土彩绘乐伎俑面前,恍若穿越时空,与古人一起,赴一场古韵悠长的隋朝盛宴。
1959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安阳豫北纱厂张盛墓发掘出土一组彩绘乐伎俑,共8件,高17~19厘米。因其特殊的跽坐演奏形式,而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后经专家鉴定,该组乐伎俑为陶器材质,属隋代文物,现藏河南博物院。
这批彩绘乐伎俑在陶制、造型、服饰上大体相同,全都头梳平髻,髻后发部插梳,黑发朱唇,上身穿窄袖襦衣,下系间色条纹高腰束胸裙,长裙高系于胸前打结,锦带下垂而飘逸。出土时其衣裙有绿、褐、红、黄诸色,异常艳丽。身体均作跽坐奏乐姿态,手中各持不同乐器,神情专注做演奏状。乐伎俑手持的乐器分别是琵琶、五弦、竖箜篌、排箫、横笛、钹、筚篥,还有一位两手未执乐器,有可能是原有乐器缺失,但也有学者认为其将手呈于胸前作抃状,以此来控制节拍,指挥乐队。
虽然服饰差别不大,但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位乐俑的神态表情又各有特点。
张盛墓出土弹曲项琵琶女乐俑
比如这位弹琵琶的女乐俑,低颈下视,嘴角微微露出笑靥,怀抱琵琶,左手握琵琶颈,右手拿木拨,做弹奏状。另一弹五弦的女乐俑,则抬头平视远处,怀抱五弦,似胸有成竹,不看弦也能流畅弹奏。弹箜篌的女乐俑将箜篌竖置胸前,神态自然,目视琴弦,神情专注,双手作弹弦状……极具生活化的动作表情,让这组乐伎俑更添几分真实,侧身细看更觉丝竹声声入耳,从历史深处传来回响。
张盛墓出土弹箜篌女乐俑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研究部工作人员黄林纳介绍,隋唐时期,人们在继承传统华夏音乐的基础上,整理和吸收了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并逐渐制度化。这意味着中国乐部史从此走上了一个新的轨道。
在这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氛围中,隋唐时期的音乐呈现出兴盛的气象,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张盛墓中出土彩绘乐伎俑手持的乐器有西域地区外来乐器,也有中原地区传统的乐器,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个表现。
同时,这组乐伎俑的出现,至少证明了唐代坐部伎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在隋代已经有了这种表现形式。这组女乐俑应是唐代坐部伎的先声,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批关于坐部伎的实物资料,因此,其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音乐有着重要价值。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专题 博物院
最新评论
VIP-0187
逼真,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