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教”成员集合!

结束辛苦的学习工作,

回到家抱住毛茸茸的小狗狠狠“蹂躏”一下,

就能扫除一天的疲惫。

谁能拒绝一只热情活泼的小狗呢?

就连古人也不能!

他们生前养狗看家护院,

在死后也不愿孤单,望有小狗作陪。

绿釉陶立狗:犬中“顶流”中华田园犬

狗,一直是人类重要的朋友和得力的助手。

今天人们大多将狗作为宠物,

金毛、边牧、柯基……品种多样。

几千年,古人养狗,

大多用于看家护院,

中华田园犬就是受人们喜爱的“顶流”。

根据文献记载,

早在旧石器时代,狗就被人类所驯养,

到了汉代,养狗之风更盛,

汉代墓葬中陶狗的出土十分丰富。

绿釉陶立狗,汉魏时期文物,

长28厘米,高32.5厘米,

1977年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县老城区,

现藏河南博物院。

陶狗挺胸昂首,双眼虎视,

两耳向前竖起,

表现出了高度的警惕性和强烈的责任感,

尾巴向上卷曲,背部有一拱形鋬,

四肢笔直呈站立姿态,通体施绿釉。

这只小狗双目圆睁,

目光坚毅又聪慧,怒视前方,

像个忠诚的卫士,

时刻警惕四周,守护家园。

绿釉陶立狗体现了东汉崇尚写实的艺术风格。

自然写实的造型风格质朴纯粹,

是对中华田园犬形象的真实再现,

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刻画。

文物里的小狗“天团

在汉代,

陶狗被大量用于墓葬之中,

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左卧姿红釉陶狗,

陶器,汉代文物,

高43.6厘米,长50厘米,

河南省南阳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左卧姿红釉陶狗塑造的,

也是一个看家护院的守犬形象。

工匠抓住狗机警的瞬间特征,

加以夸张,通过古拙的线条轮廓,

丰富的面部表情,真实的动态表现,

恰到好处地再现其神韵,

突出体现了汉代陶塑艺术写实而不繁缛,

夸张却极为传神的特点。

汉代以后,人们对小狗的喜爱始终如一,

各朝各代关于小狗的文物层出不穷。

白釉黑彩瓷狗,宋代文物

这只白釉黑彩瓷狗,

沉稳严肃,坐姿典雅。

白釉瓷回头狗,宋代文物

再看这只白釉瓷回头狗,

身材圆滚滚,四肢短小,

似在回头催促主人快点跟上。

绿釉瓷狗,唐代文物

还有这只绿釉瓷狗,

昂首挺胸,

表情带着些不屑一顾,

趾高气扬的样子像是在说:

“看,我很帅吧!”

或立、或坐,或写实、或抽象,

古代匠人们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

和高超的技艺准确捕捉狗的眼神、姿态和动作,

将鲜活、生动的瞬间定格,

让我们在今天,仍能从静止的陶狗身上,

欣赏到千年前“小狗天团”的风姿。

事死如事生,富有特色的汉代陶塑动物俑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在古人眼里,

人死后的生活似乎与生前没什么两样,

通过丰厚的陪葬,

人的灵魂,

可以继续在地下世界过着舒适安稳的生活。

东周以后,随着人殉制度日渐式微,

代之而起的是俑的随葬。

俑的出现并代替人、动物等陪葬,

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

也为陶俑的制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东汉蹲姿灰陶狗

在汉代,陶狗被大量用于墓葬之中,

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当时的封建贵族、富商大贾过着奢华的生活,

追逐声色犬马,

也因此带来了养狗之风的兴盛。

他们生前以狗为宠,

死后便将陶狗作为明器随葬入墓,

求得在阴间的安宁。

从时代分期上看,

西汉时期的陶狗以泥质灰陶为主,

伴以少量的泥质红陶或夹砂的灰陶、红陶。

狗的形态多是正卧或侧卧于地,

前肢直伸,后肢屈于腹下,

引颈昂首,双耳竖起,

是警惕性十足的守犬形象。

东汉蹲姿灰陶狗

东汉时期的陶狗一般多为红泥胎,

通体施黄、褐或绿色釉。

汉代随葬的动物类陶塑除了狗之外,

还有猪、羊、鸡、鹅、鸭,

以及牛、马、熊、虎、猫头鹰等很多种类。

西汉彩绘陶牛

动物类陶塑的地位虽无陶人俑那般重要,

但也由此少了许多礼制约束,

形制较自由活跃。

在幽深的墓室中,

这些灵动鲜活的陶塑动物军团悠闲度日:

陶狗警惕地支棱着耳朵,

陶猪悠闲地拱着食槽,

陶鸡正欲展翅跃下案台……

墓穴冰冷阴暗,

动物们用凝固的姿态演绎着永恒的生命剧场,

让暗无天日的地下世界,

也升腾起人间烟火的温度。


编辑:张晓璐
统筹:梁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