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一天的繁忙工作,回家洗个热水澡是现代人驱散疲惫、舒缓身心的日常仪式。而在古代,沐浴不仅是个人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庄重而神圣的礼仪。
《礼记•内则》记载:“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古人祀神祭祖前都要沐浴净身以示虔诚,平时也是五天一洗澡,三天一洗头,脸上的污垢还要用热淘米水来洗。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位于亚热带气候区,雨水充沛,夏季炎热潮湿。这样的自然条件促使楚人养成了勤于沐浴的习惯。他们不仅注重个人卫生,还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沐浴礼器,即用鼎烧水加温,用浴缶装水,用鉴沐浴。
“倗”浴缶,春秋时期青铜水器,通高39.9厘米,口径24厘米,1978年10月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发掘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缶上有盖,盖隆起,顶部有环行四挡捉手;器身敛口,窄沿外折,直领较矮,圆肩,肩部有一对兽首状耳,腹下收,底内凹,矮圈足。盖用涡纹、蟠虺纹、绹索纹及六个圆鼓纹装饰,器身上部有一周带有圆鼓面的蟠虺纹带,纹带上下加饰有两周绹索纹。器盖内和器口沿,分别铸铭文“倗止(作)缶”三字铭文。
截取自河南博物院《中原藏珍》特别版《楚人:洗澡这件事,我们认真的》
“浴,洒身也。”古人洗澡时并非将身体浸泡在水中,而是用水浇洒身体。浴缶大肚儿、大口儿,设计巧妙,功能明确,便于盛放及倾倒洗浴用水,正是楚人行沐浴礼的直接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浴缶,还有盛酒用缶、乐器用缶,材质上又分为青铜和瓦两种。《说文解字》有云:“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謌(古同歌),象形。”《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秦王为赵王击缶”的记载,便展示了缶作为乐器的一面。
专家解读
浴缶是浴身的盛水器,常与大盆形的“鉴”配合使用。考古资料表明,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楚墓中出土的浴缶较多,凡较大的贵族墓都出土有2至4件,一些出土陶礼器的中型墓也常有陶浴缶。楚国沐浴用的成套礼器大都出土于高级贵族墓中,常见为漮鼎、浴缶(盥壶)、鉴(盆)等。
河南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倗”浴缶造型美观,工艺精良,花纹细腻,疏密有致,且为科学发掘出土,又有铭文,对了解与研究楚国历史文化、青铜冶铸工艺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