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只猫头鹰背靠背挺着啤酒肚,
四条小短腿撑起敦实的身躯,
活像青铜版“愤怒的小鸟”。
这件商代晚期青铜酒器,
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更见证了商周之际审美取向的大逆转。
青铜器界的“萌系担当”
鸮卣,商代晚期青铜酒器,
分为器盖、器身两部分,
通高20厘米,口宽11.5厘米,口长12.5厘米,
1980年7月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莽张乡后李村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鸮卣,河南博物院藏
它尺寸不大,却是商代青铜铸造的精品之作:
器盖以两兽面纹做为鸮首,扉棱为鸮鼻,
六瓣花蕾形钮如皇冠般立于盖顶中心;
器身腹部微微下垂并鼓起,
既是储酒的“啤酒肚”,
又拟态收拢的羽翼;
翼上装饰夔纹,翼下有鸟纹,
通体覆盖云雷纹,
兽蹄状四足还用夔纹缠绕出神秘气场。
最绝妙的是它“一器双生”的设计:
两只鸮鸟背靠背合体,
共用提梁为耳、腹部为翼,
将三维空间的对称美学推向极致。
鸮卣,山西博物院藏
这种双鸮合体的设计并非孤例。
山西博物院藏的鸮卣,
以更夸张的“卡姿兰大眼睛”出圈;
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的铜鸮卣,
凭借残存液体将我国发现蒸馏酒的年代追溯至商代。
鸮卣,2010年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
但河南博物院馆藏的这件,
有着恰到好处的“微胖”比例和细密纹样,
完美平衡了青铜器的威严与猫头鹰的呆萌,
堪称青铜器界的“萌系担当”,
让人不得不佩服,
3000多年前商朝匠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卣装的可不是一般的酒
鸮卣矮矮胖胖,看似存钱罐,
实则是酒器,而且不是一般的酒器。
在先秦文献中,卣和鬯经常一起连用;
古代铭文中,也多见“秬鬯一卣”字样。
秬是黑黍,鬯是用郁金草和黑黍酿成的香酒,
这种酒味美甘醇,还具有浓郁的香气,
所以要用有严密盖子的铜器储存,避免挥发。
卣就是专门盛放鬯酒的盛酒器,
加上提梁,也是为了方便倾倒。
鸮卣,河南博物院藏
鬯酒多为王公贵族的典礼祭祀所用。
甲骨文卜辞显示,
商王武丁一次就曾用一百个卣的鬯酒进行祭祀,
每次用酒量最多可达90公斤。
西周立国之初,鬯酒更被确立为国酒。
战国《王度记》记载:
“天子以鬯,诸侯以薰,大夫以兰芝,士以萧,庶人以艾。”
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将鬯酒赏赐给臣民,
而有能力获得天子赏赐的人,一定是重臣或诸侯,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卣只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
兽面纹铜卣,商代中期,河南博物院藏,1982年河南省郑州市向阳食品厂窖藏坑出土
商人重酒,青铜卣流行于商代到西周前期,
常与尊、爵、觚、角等组成“酒器N件套”。
周朝立国后,吸取殷商教训,
对饮酒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
正如大盂鼎铭文所述:
“勿耽于酒,惟殷之鉴。”
铜卣也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渐在中原地区消失。
猫头鹰口碑大逆转
猫头鹰古名鸱鸮,也简称为鸮或枭。
作为勇猛善战的夜禽,
鸮是尚武的商人心中的“战神”化身。
一代枭雄的说法,承袭的也是这种观念。
商代玉鸮,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以猫头鹰为造型或纹饰的商代文物并不少见,
最著名的要数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鸮尊,
它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鸟形铜酒器。
立鸮造型的青铜器大多挺拔雄健,
利用鸮颈部粗短的特点,
把鸮的头部做成盖子,
躯干为器腹,
脚和尾羽构成器足。
这类器物在结构上自然稳固,
在外观上生动而富有情趣。
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藏
可是周代以后,
猫头鹰逐渐被披上了恶名,
甚至被认为是不祥之鸟。
《诗经·豳风·鸱鸮》曰: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描写了母鸟被鸱鸮洗劫巢穴并掠走雏鸟的悲惨境遇。
猫头鹰从战神到恶鸟的转变,
其实是政治更迭的表现。
周人将商人崇尚的猛禽妖魔化,
正如对酒器铜卣的摒弃,
是在完成意识形态的全面切割。
不过三千年后的我们,
倒能跳出历史滤镜,
欣赏到这份“狞厉的萌感”。
编辑:许怡童
统筹: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