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我颠扑不破的记忆里,董林永远是个大男孩的形象,这不是因为我在洛阳一拖工作时,他那时还真的是一个纯粹的孩子,而是因为,无论岁月如何磨蚀,他带着笑意的眼睛都是改变不了的——
站在那里,永远是个诗人的姿态。
董林后来成为我们团队的班长,姿势庄严了,但他在工位上依然是永远寻求创新语句,让工作不停呈现跃动阶点,这样刻苦,好像是在弥补他写作缺失的遗憾。无论如何,董林心底永远拨动的是诗歌之弦。
好在他现在又可以写诗了!
于茂世算得上是一个游侠似的报人,大概是南开大学旅游系出身的缘故,记者生涯中走遍山南海北,除力耕《厚重河南》之外,更用十年之久三上江河源,写下一部《江河传》,其中《黄河九章》尽现黄河文化源流。人生和文笔,包括他长发披散之态,都是诗人标准配置的形象。他去写诗人董林,自然灵犀相通,款曲周至,即使异曲,也是同工。
——齐岸青
董林 石战杰 摄影
生在洛阳,负笈开封,当差于郑州,还曾“北漂”到了北京一两年。概而言之,四大古都圈定了他的人生。
与古有缘,破古出圈。
他,不但是河南网络新闻的拓荒者,更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焦点网谈》当年创办,当年荣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网络问政的新闻专栏,《焦点网谈》是网络新闻首次参与中国新闻奖角逐后产生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它不但是中国网络史上的第一个新闻奖名专栏一等奖,也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系统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他,就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前党委书记、董事长,河南日报社前社长、总编辑董林。
而这一切,都是他在河南日报编辑“读书生活”版开始的。董林,1964年生于古都洛阳的书香之家。
父亲早在南阳尚于中学读书之际,就在驰名全国的《奔流》杂志上发表过小说。在郑州上完大学,父亲被分配到洛阳,来到了刚刚建成的洛阳拖拉机制造厂,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一拖集团,开启了教书育人的新的生活。
董林还隐约记得,很小的时候,不知怎地读起了一本古装(线装)书。父亲看到,什么也没说,书被拿去,给烧了。
父亲的书,都尘封在书柜里。和很多孩子一样,那时的董林,也只有小人书可读。
《楚汉相争》是他买的第一本书,也是他读过的印象深刻的第一本书。“那时,就想当楚霸王。”董林回忆道,"‘千古文人侠客梦’。英雄梦,读书人还是要有的。英雄,也是不能只以成败去论的。在做人做事上,楚霸王对我一生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1982年,临近高考,董林竟然发现了父亲书柜上的钥匙。他一头扎进了故纸堆里,没日没夜……
高考,怎么办?董林一直在拷问自己,煎熬自己,但总是不能从尘封的旧书柜里脱身。
“比现在的孩子玩游戏还上瘾,实在管不住自己。”董林说,“最后,只好把钥匙扔到房顶上去了。”
但是,高考时还是出了问题:作文,没写完。
那时的应考训练,不像现在。考场上,考生时常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中文系,不行了。董林报了河南大学政治系。
一进入大学,同学们都在读四大名著什么的。“他们读的书,我早就读过了。”董林说。《红楼梦》半懂不懂的,他都读过三遍了。
这时,董林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经典著作。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数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在《忏悔录》中,董林学到了一生受用的“自律”。
康德说:自由即自律,而且只有自律道德而不是他律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西方语境下的“自律”,差不多相当于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慎独”——《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三国·魏·曹植《卞太后诛》:“只畏神明,敬惟慎独。”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董林读到了追梦(音乐梦)、奋斗与超越,在东方语境下,这差不多相当于咱们常说的“立言、立功、立德”。
肉胎来自父母,吃饭培育着我们的肉身。除却肉身,每个人都还有一个精神上的“自我”。而这个“自我”,更大程度决定着“你是谁,你要到哪儿去”。
构建精神自我的重要因素,也许只能是读书吧。高蹈自律与慎独,亦要轻举自由与爱好。
文学,本就是董林之所爱。特别是1980年代,大学校园里到处闪耀着文学青年的背影。
转系,从政治系转到中文系,从中文系转到政治系,在那个年代,无论朝哪个方向走,几乎都还是不可能实现的梦。
好在有学生社团,能聚集一帮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董林加入了河南大学中文系创办的羽帆诗社。
《东京文学》刊发了他的第一首诗,挣了九块钱的稿费,光请客就花了三十多元,还是顶高兴的事儿。更让他一举成名的是,名满诗坛的《星星诗刊》刊发了他的组诗。“和我非常敬仰的大诗人屠岸排在一块儿刊发的,稿费都一百多元,相当于那时候的两个多月工资。”董林回望往事,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董林写的是现代诗,重在意象与哲理,游走于可感知与不可感知之间,还是颇费揣摩的。
但诗歌,是董林构建自我精神大厦之所在。譬如,他新近写的一首《红陶》,是这样的——
大火
仍然,燃烧
在红色的陶土里
血滴
仍然,渗出
在红色的陶土里
火
让泥土坚硬
血
让泥土生动
火
是父亲温暖的手掌
拍醒了我们
血
是父亲威严的纹路
灌溉了我们
血与火
让我们中国
中国
告别校园,1986年,董林被分配到河南省委统战部。
“那时候,想的还是去文联、报社、杂志社,不太喜欢待在大机关。还在写诗,还和现代诗坛非常重要的诗人昌耀先生成了忘年交。直到1992年,《河南日报》开设‘读书生活’版,这才到了河南日报社。”董林说。
编辑“读书生活”版,让董林读了更多的书,结交了更多的读书人,与书结下了更深沉、更厚重、更多元的因缘。
时光荏苒,一转眼,到了1998年,互联网大潮行将涌起。
此时,河南日报社创建网络中心(河南报业网),也就是把报纸刊发的版面、内容倒饬到网上去。只有一部电话拨号上网,与外界链接;开个山楂树聊天室,只能进来四十人,多一个就死机。
更何况,执掌河南报业网(大河网)之前,董林连电脑开机、关机都不会,更别说打字、写稿、上网、聊天。
“小白”一个,白纸一张。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董林硬是将大河网办成了位列全国报业系统前茅、唱响全国的新闻网站:中国网络媒体高峰论坛——嵩山论剑、全国知名网站论坛双龙会(开封龙亭会、洛阳龙门会),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等,乘着互联网的翅膀,震动中原乃至全国;《焦点网谈》开网络问政的先河,斩获中国新闻奖第一个网络新闻名专栏一等奖。
这是河南日报社继创办《大河报》之后,迎来的又一个新的高光时刻。而不同的是,创办《大河报》者,都是河南日报社的精兵强将;开创大河网者,都是董林这样的“小白”,甚至让人很容易想起《沙家浜》中胡传魁的那句唱词“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当然,董林身上没有流氓气,更不是河南日报社前社长杨永德眼中的“草包”。
杨永德先生之所以慧眼识珠,更在于董林的奋发向上:诗人的气质与想象力,自律而敢于担当的实践力,一张白纸没有条条框框的互联网需要的创新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许,正是董林的“气”与“华”,让杨永德先生笃定这个年轻人能干出一番事业来。而这“气”与“华”,恰恰可以到《忏悔录》《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去追寻……
不只杨永德先生看上了董林。
读书者董林,竟然不期而遇出书者——中国出版集团,并结下了一段“露水姻缘”。
正当大河网云蒸霞蔚、领跑全国新闻网络之际,国务院授权重组中国出版集团,创立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放眼全国,选来挑去,中国出版集团决定选调董林执掌新成立的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北漂”两年,董林先后全面启动、运行中国数字出版网——大佳网,中国数字出版网——公共信息平台,发布第一款自有品牌阅读器“大佳移动阅读器”……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架构于此基本完成。
受人之托,不负托请之人。但是,互联网创业真的让人殚精竭虑,还真的就是年轻人释放激情的所在。
倦鸟回家,倦鸟归林。董林,又回到了河南日报社。执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后,董林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
每每夜深人静,都能看到董林办公室的灯还在亮着。他在读书,也是以读书的方式,平复一下一天紧张工作下来的一直都在紧绷的情绪。每每出差,他的包里,总装着七八本书。出差在外,有时候倒比在单位还有时间去读书。
中国史、外国史,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当然还有中外诗歌……“《当代》《十月》《收获》《读书》,这几本杂志,二三十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订阅。也没有完全读,大概都翻阅了。《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看得少,那是别人给你选的,还是自己去发现好的东西有感觉些。”董林说。
诗书因缘旧,烟云供养时。
而今,五十八岁的董林易任河南省政协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半生悬命于工作的他,正在让时间慢慢回到他自己的手里。
慢下来,歇下脚。歇即菩提。
精读一下没有来得及细看的《收获》《十月》等,写写诗,与自然、历史、人类对对话——“哪怕多少年之后,只有那么一个年轻人在满是灰尘的书架上、图书馆里,只是偶然翻动一下我的诗集、读上几句我的诗,我就心满意足了。那个时代,诗还有人这样写,还走到了这一步。”董林说,“咱还没站到诗歌的峰头,不能期待太多。但是,这是咱自己的东西,能尘封在故纸堆里偶遇有缘人,也是致敬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就该知足了。”
董林已经出版三部诗集。早在1998年,海燕出版社就为他出版了《行走的月光》;2011年,大象出版社又为他出版了《十年诗选》;2017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再为他出版了《悬崖上的鱼》。
他喜欢逛书店,参加读书分享会,梦想当个图书管理员。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行将于今年在郑州举办,与之互动,董林创意,建设一个“诗集版本图书馆”,并与《诗刊》主编李少君商量。李少君积极回应,“我们《诗刊》来发征集启事”,号召全国诗人捐送自己的诗集,并将“诗集版本图书馆”落地正在创立的河南开封传媒科技学院。
半生网上冲浪,勇立新闻潮头的董林,谈及网络阅读与视频观览,董林说:“网络阅读,也是读书;视频观览,轻松直观。文字,是形而上的,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你是读者,同时也是创作者,‘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视频影像,强调感观,理性与形而上就少了些。总的说,人类获取信息与知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这是文明与进步。”
董林,是网络时代的拓荒者、弄潮儿,也是1970年代书籍严重匮乏之时开启启蒙教育、读书生涯,1980年代接受大学教育、燃烧激情的“天之骄子”。一句话,他拓荒网络,却不是网络时代的读书人。
对书,他还怀有浓郁的“旧感情”。但书,知识,人类的文明,是没有新旧的。
无论雕版印刷的古书、铅字书、激光照排书,还是网络文字乃至视频影像,都开卷有益,开眼有益。
但是,网络的非理性,还是需要矫正的。矫之正之,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人类”,也不妨转身回头,去读一下永恒的往日经典。那些不朽的人类经典著作,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人类文明得以续命、走向未来的灯塔。
印刷术甫一传到西方,西方刊印最多、最为一纸风行的,就是陈旧的宗教典籍。陈旧的经典竟然生发出了别样的释读,“最后的晚餐”孕育了西方的宗教改革与新教运动,催生出文艺复兴、工业文明乃至人类的现代文明。可以说,文艺复兴走向成熟、人类走向现代,正是从“最后的晚餐”之梳理源流、回归文化本义开始的。
中华民族正在百年变局中谋求伟大复兴,要复兴,也就需要知道我们从哪儿来。
开卷有益,无论新旧。新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旧的,也许正是网络上的“新人类”所短缺的。拥抱新的,超越旧的,为往圣继绝学,其命维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为人类文明续命,才能陶铸新的文化、新的经典。
书是觉者,书是菩提。
书是过往,书是未来。
不妨读书,诗书可养神。
董林
董林,1964年生于河南洛阳。曾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河南省新闻奖。业余写诗,著有《行走的月光》《十年诗选》《悬崖上的鱼》等诗集。
(《郑州阅读》由河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专题 郑州阅读人物志
最新评论
VIP-0187
董郎才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