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这本书里是我坚持要有杨舸的,当初想过,倘若他不屑加入的话,我就威胁他,由我去写他,看他奈何?岁月走到杨舸这一茬儿,家世通谊已是第三代了,我为长者,学养够不够,架子总是要摆的。

在这个意义上感谢党华,我只是动嘴,她把表象唯唯、大辩若讷,而实则汪洋恣肆的杨舸也算是写活。

年龄相仿的缘故,他们之间更容易相互映照对方。

如同党华所写,他难有同类,但我始终以为我们的生活和艺术中需要杨舸这般模样的人,永远对造物充满疑问,永远对世态表现叛逆,永远对内心严苛自责,永远对思考自我尊重,永远保持自己的清洁——对未来痛苦而炽热的拥抱。

我认定杨舸圆圆的脑袋里有许多天赋异禀的回路,我也是此刻才讲出来这样的话给他。先前,每每遇到他奇妙而精妙打制的创意产品,我的反应一律是,挑剔疏误和打击缺陷。有时看他手足无措的样子,内心也不忍,但最终还是坚定自己的冷酷。后来因此有过愧疚,不知道杨舸近乎完美的强迫症,是不是我也参与了很多压制?

杨舸身上有很多他祖辈、父辈的基因,前者的光荣尚未走远,所以我依然会对杨舸说,你可以保持你自己,但你还没有骄傲的理由。

再饶舌赞一下党华,你快乐明媚的笑容和杨舸有点戏谑的目光构成你们这一代人的特质,你们比较起我们,更丰富,更有希望。

但我也说过,别以为你们年轻,老子也幼稚过。

一起努力吧!

——齐岸青

杨舸            石战杰 摄影

在郑州东站,有一间“老家河南”商店,我曾在那里买过几个笔记本。烫印了门神图案的仿皮封面,书口刷金粉,有皮筋腰间环绕。封底压了暗纹“活计”二字,想来是设计品牌。果然,竟是我认识的杨舸所为。难怪呢,小的七十、大的二百三十元人民币。嗬,他做的。

他看我买的剧本《鹿鸣馆》和《长刀之夜》,对封面图痛心疾首地遥遥批判:《鹿鸣馆》是寓言,岂是一个裙角可以甩出来的?《长刀之夜》是一个大大的悲剧,这半拉刀也太直白了吧?哪里是三岛的风格。

瞧,对图书设计“非常挑食儿”的设计师,也是我日常习惯性交流买书、读书、评书信息的对象,他的底色是个读书人,所以他能在书的内容和形式之间快速抓取第一观感,“毒舌”弹卷。他这样说的时候,我眼前浮现出一个穿着卡其色人字纹毛呢西装,两肘部有真皮配贴,戴着一副圆形近视镜,像是从民国穿越来的没落世家的小开。想起他很喜欢的加缪写过的句子——人就是他本身的目的,也是他唯一的目的。人若想成为什么,那也是在这种生活中。

是的,他在营造自己的生活中,不说几乎无法描述的T书房——toliet书房,不说工作室大厅的展架上的艺术品和各类古今中外的图书,单说那个洗手间内部,推开门的刹那我真是大惊小怪了——大约八九平方米的洗手间,除了门和哑白色TOTO卫具的位置,四面墙均安放了靠墙的书架,每个架子上都整整齐齐码着各类书籍。出于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原因,在那环境下,我没好意思仔细检阅,只是出于好奇稍加浏览,封皮大多浅色系,与整个小环境和谐统一。

T书房的震撼观感,令我联想到该同志曾送我一本书,王瑞芸的《杜尚传》。20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人物杜尚是艺术史上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他曾以一件小便器实物,在艺术界掀起大浪。这本书的封面右下角,就赫然印着那件物证。作为设计师,他非常推崇这个设计。

恕我孤陋,艺术家的世界我们不够懂。

我们时不时互相荐书。在他的忽悠下,我买了《忒修斯之船》、《观看之道》和《东南园墅》。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信息关联,我又买了杨震华编著的《心理学通俗讲话》和《冯纪汉纪念文集》。在这些信息的交互作用下,我试图更多了解他。因为老话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有一天我骄傲地发信息给杨老师,说我有幸和著名设计师陆智昌先生同框——在理想国引进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一书的版权页。他就慢悠悠讲,我知道的。他从小生活在省委二区,二区东面是电台和报社。大概三十年前,他发现电台外开了一家名叫万方的书店。和当时的书店明显不同,书架上的文化书很是吸引人。他在那儿买过一本陆智昌设计的《中国岩画》。那书屋主人,是他二区的街坊,也是和他家有“通家之好”的齐老伯。

作为小编和设计师的组合,我们有过三次不同类型的合作。

第一次合作是我策划的河南本土留学生题材长篇小说《巢鸭五丁目》。通读书稿后,他拿出了设计方案。过程略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创作:外面的护封用较薄的纸,亮暖的橙黄色底子上,黑色的一个一个手工点上去的波点,呈不对称V字形。封面用较厚的硬纸板,上面是东京的卫星地图截图,与本书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个区域,从空中俯瞰,确实有个不对称V字形线条,呼应护封的图形。除此之外,V还有很多解读,比如胜利,比如我们从小就喜欢的对号。目录采用了比正文小的字号,对每个章节的摘要部分克制呈现。他说这就像进入一扇门之前,在门把手处略微安静,调整一下心绪,带着期望推开这道门——打开这本书的正文。随书附赠的书签一面是作者手稿,一面是封面主色,其模切状打开来像是蝴蝶,代表对自由的渴望。对折一下恰似轮船的廓影,对应了本小说的结尾部分。

总体设计立意为,绚烂明亮的外表下,潜藏着人生的沉重和难言之痛,却依然有美和希望。这样的走心之作,让我确信这次合作只是个开始。

第二次合作是一套五卷本《孟华戏剧文集》。孟华先生是河南戏剧的一面旗帜,他的代表作、话剧《劳资科长》和豫剧《半个娘娘》《白蛇传》等作品已岿然挺立。八秩老者的总结之作,不可随意。我向甲方推荐了杨舸,杨舸反复拿出多样的方案,还没来得及实现,这个文集的出版项目有了变化。合作未遂,留下了一个遗憾。

在此期间,因为工作上的交集,我发现了他有程度不易检测的强迫症。一次去谈书的进度,他用一只容量相当于妙玉的绿玉斗两倍的抹茶切子(日语,一种以金刚砂切割雕刻的玻璃器)沏了一杯太平猴魁,每一根茶叶朝同一个方向,整整齐齐就像用镊子摆盘过,清香碧绿,煞是好看,可,这么齐整,谁好意思破坏呢?到了饭点儿,他坚持带着自己从云南背回的野生大叶子,沏茶的水不似各种茶博士吆喝的高温,偏要降到一个不烫嘴的温度,说口感更好。恕我直言,口感确实不错。吃饭时餐具要摆整齐,桌上不能剩菜,不说光盘,他叫“净坛”。让我一下子联想到“净坛使者”二师兄,我当时暗暗发誓,您就是设计得再好,以后我也不来“净坛”了。

当然,到我办公室时把我桌上的稿子都搞整齐,这是可以接受的症状。

第三次合作是本人的长篇小说《柿子树下》。通读书稿后,他发来短信:这种糙句子,是我愿意做的活儿。我寻思一番,问:这不是好话吧?他回:在我的语言系统里,是夸人的话。毛姆就擅长这种糙句子,够劲儿。

我想他一定发现了,他既是这本书的设计师,也是书中人,关于绘画作品《走出巴颜喀拉》那一大段惊世骇俗的话,就是我们有一次谈画时涉及的。书中“小冯”得罪了谁,现在其人物原型闪亮登场。

他也有正形的时候。比如某年清明节,他去福寿园拜祭自家亲人后,特意拜祭了柏杨先生,并在雕像前留下一罐李锦记酱。我将此图转发给了柏杨先生长子郭本城先生,郭先生首先感谢,然后疑惑道:为何要放一罐酱呢?我如实答:我也不好说。

他身上有邪性。2018年夏季我去香港书展,当时看到刘香成编著的画册《壹玖壹壹》,发了图给他分享。看了我发的图,不似往日的寒暄,他直截了当叫我果断买下带回。三百多块钱,两公斤重,我愣是从善如流当了搬运工。谁能料到呢,一年后的那天,我接到了“辛亥之光”丛书的约稿通知。

他身上还有些我们无法忽视的其他东西。他说有一天他刚出了医院大门,突然,另一个“他”从对面过来笑着跟他打招呼,千真万确,他忙从后视镜看,那和他衣着样貌完全一样的背影悄然消失于人丛。又一次,他说一个“他”从小区外面取回了快递,还有熟人打招呼,但那个时间段,他非常确信自己是在家沉睡。

诸如此类,并非谵语。就像我们多次聊过的南美作家胡安·鲁尔福对生死的探究,那些文字所抵达的心灵褶皱处,谁又能断定那些经验是空穴来风?世界如此博大,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甚或对自己的内心,才认识多少呢?有的人,大概生来就与众不同吧。

因为他的博闻强记,以及多次为我答疑解惑,逐渐我习惯于在遇到文史问题时听听他的意见。一般来说相当靠谱。有一次由一幅书法作品聊起,探讨一个异体字的流变,我转发了一位“专家”的说法,来言去语间,正在辨析,他突然来了一句“老子从小就天天在训诂的环境里”。猛地看到这句话,我突然隔着屏幕哈哈大笑,对了嘛,这才是杨舸。他不是经常自诩为“痞子”吗?况且以我了解的信息冷静对待,这话没毛病——他的祖父杨震华,一百年前留学法国的心理学博士,河南大学心理学科的奠基人;他的外祖父冯纪汉,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中国剧协河南分会主席,著有《豫剧源流初探》等著作;他的姥姥杨静琦,著名的方志学家;他的父母皆高知。妥妥的书香门第,狂一下怎么了?我一句“杨老师”,他差点翻脸,说俺不是老师,俺就是个屡教不改的小痞子,你不是见过吗?

我知道他指的是那个姿势。五年前的三伏天,他在五院衣不解带照护病危的母亲,我因一个急茬儿去找他,就在黄河路的一棵梧桐树下,看到一个身穿白T恤和宽大军绿色工装裤的人蹲在那里,他问了一句:“这个小痞子的标准姿势,咋样?”那时那地,我竟无言以对。那年七夕之夜,他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暗夜的星空图,还有四个字“看,一颗星”。那是他与母亲的告别。

再怪异的人,也终是在万丈红尘中打滚。后来他说起母亲,说起小时候的一段旧事:

由于一贯顽劣和抵制进步,初一暑假我被俺妈带到她工作的图书馆,关在书库里。那地方黑洞洞的,只有图书管理员进来检书时才会开灯。往我手里塞了个手电筒之后,我妈锁上了门。起初也就是四处走走,后来发现有些书里还夹着表白的纸条短信。之后我在一排不外借的黄皮书里发现了宝贝。其中一本没名字的,封面盖着“内部读物”大戳子。书里写了一个叫霍尔顿的少年。嘿,这写的不就是本尊么?咋这么巧呢?我就是那个“局外人”啊。一不留神,暑假作文就解决了,整整写了一本。这也落下个病,要是喜欢哪本书就一定要随身带着。我偷了那本书。

那个“顽劣”的孩子长大了吗?

谁知道呢?

三年疫情,我们各自在自己的星轨转圈,依然时不时说书、说戏。书成了我们在这艰难时世中的亮光。尽管这亮光被层层过滤,有时摇曳、变形,神鬼难拟。我们同样都被压在人到中年的穹庐下,为何他可以那么超然呢?

很多时候,我的答案都望向读书。是书,是阅读,是各种存在的阅读体验雕琢了这个理直气壮的当下生活图景。只是当我们偶尔以家长的身份交流各家孩子的戏码时,才真真切切使我确认,我们就在这具体的烟火凡间。


杨舸

杨 舸1972年生于河南郑州。设计师。郑州文化创新设计研究院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艺术衍生品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制作,曾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设计系列文创产品。

(《郑州阅读》由河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VIP-0187

杨门虎将

2023-09-24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