甗是先秦时期的蒸煮用具,功能类似于现在的蒸锅;盉则是青铜时代用来调合酒水的器皿,器型像壶,往往为圆口深腹,下有三足或四足。
1983年,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的一座春秋早期墓葬,出土了一件造型别致的青铜器,兼具甗与盉两种器物的形制,名为“黄夫人甗形盉”。
黄夫人甗形盉,水器,春秋文物,通高18.5厘米,口径11.2厘米,腹径15厘米。1983年发掘出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现藏河南博物院。
这件青铜器顶部有圆形素面平盖,尖唇敛口,圆肩下收,鼓腹,下部分裆式,有三足较短。器内有一圆形木箅,无孔。腹部一侧有一向上卷尾状柄,即“曲形鋬”,鋬与一足上下垂直,两足间上端的腹部有一兽首流状孔,与流口成90°直角,该特征明显。底部中心有一小孔,有铸模痕迹。铸有铭文,器壁较薄,无纹饰。
顶部口沿下有铭文六行共十六字:“黄子作黄甫(夫)人行器,则永宝宝霝冬霝後。”“霝冬”是金文里的习惯用语,即“令终”,“令”解善的意思,即善始善终。“令终令後”意谓得享福禄名位而终,又有好的後嗣。此四字用语,推断很可能是专为女子言喻,很可能是由于黄夫人去世时四十多岁,且没有生育,故在随葬品上铭刻文字,以此祭奠逝者。
黄夫人甗形盉出土于黄君孟夫妇墓,这一墓葬共清理出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品残片等珍贵文物200多件。其中,许多青铜器上都铸有“黄君孟”或“黄子作黄夫人孟姬”等铭文,所以专家推断墓主为黄国国君孟及其夫人。
黄国是周代赢姓诸侯国之一,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上游地区的潢川、光山、罗山一带,至今潢川县西北仍残存黄国故城遗址。
在春秋五霸冉冉升起的时代,齐国在黄国之北崭露头角,楚国则在黄国之南迅速崛起。夹在这两大强国之间的黄国,不仅是齐楚之间的缓冲地带,更是中原文化、东夷文化、江淮文化交汇融合的熔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黄国的工匠们在器物制造、纺织、雕刻与绘画等方面均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
然而,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黄国终究未能抵挡住楚国的强大攻势,最终消失在诸侯兼并的历史尘埃之中,只留下一件件铸有铭文的精美器物,展露着这一古老邦国的繁华旧梦。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文博馆员赵乐介绍,黄夫人甗形盉出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该墓出土的大部分器物形制与纹饰与中原地区墓中器物相近似,显然属于中原丧葬习俗。
《春秋公羊传》记载:“僖公十二年……冬,楚人灭黄。”即楚人消灭黄国在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因此,黄君孟夫妇合葬墓的年代下限应是在公元前648年。其出土的铜器、玉器、漆木器和丝织品是春秋早期晚段的标准器群。
本文所述黄夫人甗形盉,其形制是甗形,又有曲柄(鋬)特征,并且铸有精美铭文,整体器型比例小巧精致,在同时期出土的盉中是比较少见的。它不仅是十分珍稀的春秋时期黄国礼器青铜皿,还是研究春秋早期青铜盉形制与功用的重要物证。
黄国被灭之后,黄姓族人大批被迫迁至楚国腹地,定居在今湖北黄冈、黄石等地,还有一支则内迁至今湖北江陵、荆州一带。目前所见曲柄盉集中出土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进一步印证了当时黄国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即在这一地区。
统筹:梁冰
编辑:彭茜雅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