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中国陶瓷艺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官窑与民窑并蒂开花,各自绽放,各领风骚。
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绮丽如霞光;汝瓷青如天、面如玉,恰似“雨过天青云破处”。二者皆散发着令人艳羡的尊贵与华美。
而同时期当阳峪窑的白釉剔花瓷,却以浑然天成的逍遥意趣,成就了北宋民窑的别样风景。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缸,高17厘米,口径15.5厘米,1984年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窑址发现,河南博物院藏。
器物敛口,筒形腹部外鼓,底部下收,有圈足。口沿下剔连续曲带纹,腹部剔缠枝卷草纹,器物内外均白釉,外部釉不到底。
剔花工艺的精妙,在于其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
匠人们在微干的坯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以竹木之类的工具勾勒出花纹轮廓,再用扁铲将花纹之外的化妆土细细剔去,最后施以透明釉后经火煅烧。
图案古朴奔放,线条流利洒脱,仿佛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之作。在深色胎体的衬托下,主题纹饰更加突出,呈现浅浮雕般的艺术效果。
窑火无声越千年。太行南麓,窑神庙前,多少匠人潜心烧造,用智慧和汗水,为中国陶瓷史谱写了灿烂的一章。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当阳峪窑又称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等,是宋代北方地区一处重要的民间制瓷生产场地,工艺精湛,种类丰富,烧造了许多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瓷器精品,以白釉剔花瓷和绞胎瓷最负盛名。
当阳峪窑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在窑址附近的窑神庙中,发现有北宋崇宁四年(1105)当地人所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碑文记载:“时惟当阳工巧,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从中可知,至少在北宋中后期,当阳峪窑已是“世利兹器”,工精匠巧,十分繁荣。
统筹:梁冰
编辑:刘鸿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