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镜发明之前,人们怎么照镜子呢?
鉴是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在铜镜没有出现以前,人们常在鉴内盛水用来照影,因而后世把铜镜也称之为“鉴”。
弦纹兽耳鉴,东周时期青铜水器,高19.4厘米,通耳宽44厘米。1997年在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发掘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该铜鉴为敞口,平沿外折,深腹下部稍稍内收,平底。器身上部有凸起弦纹两周,两侧有一对兽首鋬。
鉴在古代有盛水和盛冰两种不同的用法。《周礼·天官·凌人》中载:“春始治鉴”,注中解释:“以盛冰,置食其中,以御温气。”当鉴盛冰时,制冷保鲜,相当于现在的冰箱。
北宋名臣主持编撰的《新唐书》中,记载了忠臣魏征劝谏唐太宗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里的“鉴”并不是“借鉴”的意思,而是指镜子。当鉴中盛水,古人常常用来当镜子照,以整理面容衣冠。
既能盛水当镜子,又能盛冰当冰箱,简单的容器没有太多精巧的设计,却充满了实用价值,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专家解读
“鉴”的初文是“监”。“监”是会意字,古字形像人跪或立在器皿旁边自鉴其容。在铜镜出现之前,人们就靠水来自知其容颜。鉴的形体一般较大,象盆、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两耳或四耳。
据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城关镇一带的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著名的列国都城之一,在先秦城市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件弦纹兽耳鉴的出土,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的青铜器铸造提供了实物资料。(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