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晚唐诗人温庭筠在《菩萨蛮》中描写了唐代女子揽镜自照,簪花和美丽的面容交相辉映的情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同为唐代诗人的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一诗歌中用玉石碎裂、凤凰鸣叫的意象形容乐音清脆悦耳,起伏多变。
镜子、凤凰、乐声,当这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上时,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抚琴引凤镜,青铜器,唐代文物,直径16.0厘米,缘厚0.6厘米,1985年4月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这件铜镜表面漆黑发亮、具有光滑晶莹的玉质感,无锈蚀痕迹。正面微凸,光可鉴人。镜缘八瓣葵花形,龟形钮,水面上徐徐升起一枝硕大荷叶,荷叶托于乌龟之下,形成荷叶状钮座。
镜背饰四组浮雕式图案。下方是一莲池,池旁有四山石;上方山峦起伏,行云绕峰,云间透出一轮皓月,一只仙鹤引颈高飞,直入云间,另一只仙鹤在竹林上空的云间盘旋;左侧有一多髯者,峨冠博带,置琴于膝,抚琴左顾做吟啸状。其前陈设书案,上置书卷。其身后环绕茂密竹林,林间多新生竹笋;右侧两株茂盛的花树布于小丘之上,丘下一凤鸟挺立于石上,昂首翘尾,展翅欲飞。
四组浮雕像一幅元素丰富、意境深远的中国画。手法写实,整个画面为散点构图,疏朗流畅,饱满而富有生气。画面内容健康活泼,无拘无束,生气蓬勃,充满生命力,呈现出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展现出浓郁、率真、自由奔放的盛唐气象。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文博馆员古花开介绍,铜镜是古人用以整装理容的日常用具,亦称“鉴”或“照子”,是我国起源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青铜制品之一。
古代铜镜承载着宗教信仰、美好祝愿等诸多寓意,也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传奇话本等历代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广为流传的破镜重圆、以人为镜等典故或故事,使得铜镜成为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学意象,并形成一种“镜鉴文化”。
唐代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手工业兴旺发达,青铜铸造业中的铜镜业尤为突出。这一时期的铜镜突破了前朝铜镜的拘束和谨严的传统,将自由、豪放、新颖的时代精神纳入铜镜有限天地之内,无论造型、题材、纹饰、铸造工艺都突破了旧有的模式,大胆进行了创新。
新颖别致的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等花式镜异军突起并大行其道。纹饰上兼收并容、海纳百川,花卉禽鸟纹、双鸾衔绶纹、神仙人物故事纹等广为流行。装饰手法出现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新工艺,使得这一时期的铜镜自由奔放、繁缛瑰丽,与大唐气象相得益彰。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抚琴引凤镜质地厚重,镜面平整光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上乘佳品,也是我们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铜镜、金属制造技术等均有重要价值。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