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镈”是古代田间除草的农具,也是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好帮手”。人们重视农业,也喜爱镈,就连钱币也参考了它的样子。

1974年8月,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发现了两件锈结在一起的铜器,上为铜鼎,内盛银币十八块;下为铜壶,内盛金币三百九十二块。银空首布就是铜鼎内十八块银币中的一枚。

银空首布,银质,货币,春秋时期文物,长10.5厘米,宽6厘米,重134.1克,1974年于河南省扶沟县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铜鼎内的银币皆为布币,有实首布与空首布两种,依据布身长短可分长中短三型。这一件属于短型空首布,呈长方型铲状,平肩,銎部为椭圆形内空,两肩各有一锥状突起,平足。布首因浇筑时有冷隔现象,故有二气孔。

布币,光看名字,可能会有人以为是用布料做成的钱币。实际上,布币最早在春秋时期出现,是春秋到战国晚期铸型并流通的铲形货币。

布币的“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镈”在古代是田间除草的农具。以这枚银空首布来说,它的外表看起来就像个除草的小铲子。

从铜布币的演变规律看,布币的时代越早,越接近于生产工具的形状。古代人以农为本,重视与农业相关的一切事物。“镈”这样除草用的农具,更是农民们从事农业活动离不开的“好帮手”,人们重视、喜爱它,就连钱币也参考了它的形状。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体型较大、不易携待的布币,逐渐被更方便、小巧的钱币所取代。

银空首布俯视图

专家解读: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裵炫俊介绍,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的,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本文所及之布币属于前一种类型。考古发现的实物表明,空首布早于实首布,并从短型布演变为中型布,再到长型布,布首逐渐相对变短,布身逐渐变长。因此这件空首银布币的时代早于春秋晚期,至迟为春秋中期。

空首布以其保留农具铲纳之銎得名,基本特征是:形体大,銎部中空,布身多平素,少数模铸文字或竖纹。从出土地点分析,多为春秋时期周王室以及晋、郑、宋、卫等诸侯国的铸币;从演变过程看,铸造年代越早者,形体越原始,越接近所据的工具。可以分为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耸肩尖足、平肩方足四种布币形态。

银空首布的形制源自中原周、晋、郑等国铸行的空首弧足铜布,同时又保留了楚国货币平足无文的特征,表明楚国不仅使用金爰与铜贝,同时也铸行布币。该银空首布的出土,对研究中国使用贵金属造币及楚国的币制和度量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VIP-0187

实践出真知

2024-06-26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