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春的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青铜器上的斑驳纹路与千年诗韵在时空长廊中交融共振。2月23日,一场以“商都诗韵:从郑风到唐诗”为主题的商都故事会在此展开。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诗人郭绍敏从经典诗篇出发,带领听众感受郑州霞姿月韵的诗意瞬间,探讨古都郑州的深厚底蕴与文明传承。
从《诗经·郑风》里溱洧水畔的婉转情歌,到李商隐在夕阳楼上的深沉叹息,诗歌承载着郑州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是这座城市文化灵魂的核心载体。
讲座开始前,正观新闻记者对郭绍敏进行了专访。他将郑州的文化基因比作“月是故乡明”与“驾予与行”的双重隐喻——前者是杜甫笔下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母体的永恒乡愁,后者则暗合《郑风》中“与行”(谐音"豫行")的古今对话。
在郭绍敏看来,郑州既是青铜鼎上铭刻的古老符号,也是时代呼啸向前的现代意象。商代城墙与“米”字形高铁网在时空两端遥相呼应,这就是生生不息的文明诗行。
面对如何唤醒城市文化认同感的命题,郭绍敏提出了极具实操性的解决方案: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中植入郑地诗歌元素,为地铁站打造沉浸式诗歌长廊,创作郑州城市民谣……让年轻人在地铁换乘时邂逅李商隐,在短视频BGM里听见《郑风》的韵律。
这种将古典诗意注入现代生活场景的构想,正如他对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寄语——“大家愿意听你的故事,才能增加了解和认同感。”
采访对答实录
记者: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诗的故乡。从《诗经·郑风》到唐诗,郑州的自然景观、人文建筑、历史记忆是如何升华为诗意符号的?能否结合具体诗篇谈谈您的理解?
郭绍敏:比如《郑风·溱洧》和白居易的《经溱洧》,写的是溱水和洧水,两河交汇后称双洎河,汇入贾鲁河。前者写的是水边的爱情,后者是诗人多年以后经过故乡时的心情。
新密市正在打造一个溱洧水城,据说今年“五一”对外开放。它就是将自然景观、人文建筑、历史记忆融合在一起,升华为诗意符号的尝试。
再如李商隐的诗《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这里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有对自身以及一个文明的命运的慨叹。
夕阳楼遗址就在商城遗址的西南角。当我们站在遗址前,诗歌和历史记忆就会一起向我们心头涌来。遗址、诗都是符号,文明史就是由一个个符号构成的。
记者:如果用一句诗概括郑州的“根与魂”,您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郭绍敏:一句诗不足以概括,我选两句。
第一句是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杜甫出生在巩义,故乡有他最美好的回忆。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文化,所谓“老家河南”,正是此意。郑州是省会,当然要在文化重建和文化复兴中起主导作用,必须夯实自己的“根与魂”。
第二句是《诗经·郑风·丰》中的“驾予与行”,意思是一起驾车同行。与,和“豫”谐音,“与行”又指“豫行”。古代是驾车,而今是高铁,郑州“通古今之变”,生生不息。
记者:如何通过诗歌唤醒人们对郑州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郭绍敏:建议多维度实践。
去年4月,第十届杜甫国际诗歌周在巩义举办,这样的形式就很好,值得坚持和推广。
其次,可以借助现代文旅项目的影响力,中牟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现在特别火,在其中融入更多诗歌元素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者,物色合适的音乐人,创作一首《郑州》,将郑州的古诗歌与现代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要像赵雷《成都》一样,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利于迅速传播。
第四,在地铁站以及文化创意园区增加诗歌元素。比如,地铁10号线有李商隐公园站,这很好。但如果能在这个地铁站内增加李商隐诗歌元素,就更好了。
第五,可以在郑州博物馆专门开辟一个诗歌展厅,通过书法、绘画等形式,系统展示郑州的诗歌文化传统。
记者:如果为郑州设计一条“诗歌寻迹”文旅路线,您会推荐哪些地点?
郭绍敏:可串联溱洧水城(新密)—白居易文化园(新郑)—夕阳楼遗址(管城)—李商隐公园(荥阳)—禹锡园(荥阳)—杜甫故里(巩义),形成从先秦到唐代的诗意长廊。
记者:作为郑州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在您看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应该如何将遗址的“硬历史”与文化的“软叙事”相结合,让博物院成为讲述“中原故事”“中国故事”的载体?
郭绍敏:叙事这个词我特别喜欢。在我看来,文学、历史,甚至科学,都是一种叙事。
我在开封生活过很多年,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将《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给具象化了,鲜活生动,游人如织,中央电视台也经常报道。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是一个相对严肃的文化空间,无法做到像它那样,但也要考虑如何讲好故事。大家愿意听你的故事,才能增加了解和认同感。
2024年4月26日,“与辉同行”河南行专场直播走进嵩阳书院。直播间里的观众在线跟随董宇辉的镜头游览嵩阳书院,并与知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开启了一场以“历史,时间的诗”为主题的对话。这样的形式,博物院或许可以借鉴。
记者:请您谈谈做客“商都故事会”的感受和寄语。
郭绍敏:感受是有穿越历史的感觉,似乎是在和几千年的时空进行对话,让我想到了科幻电影《星际穿越》。
寄语就选用杜甫的一句诗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希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用“会当凌绝顶”的气魄,打造世界级考古文化地标。
记者:您作为法学学者,却在《殷墟的黎明》《自然科学与诗意宇宙》等著作中以诗歌解读历史和自然科学。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如何帮助您进行创作和研究?
郭绍敏:跨学科是一种整体观,帮我打破了学科的藩篱,“心游万仞”。想往哪儿游,就往哪儿游,而不是局囿在一条河,或者说一口井中。可以做到“坐天观井”,而不是“坐井观天”。
在我看来,学术和艺术(包括诗歌)只不过是表达形式的不同。以前我写论文,现在我写诗。当然,我也写评论、小说,都是为了表达自我。当“自我”足够辽阔后,吾心便是宇宙。
记者:能否透露一下您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您希望通过诗歌传递什么样的情感?
郭绍敏:在我目前的创作中,一是用诗写身边人,比如我在郑州的朋友,这是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连接;二是用诗歌语言评论《唐诗三百首》,让古诗说现代话,打通与现代人的情感连接。
郭绍敏简介
男,1979年生。学者,畅销书作家。经济学学士(武汉大学),法学硕士(武汉大学),政治学博士(南京大学);任教于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文史创作。
出版有诗集《殷墟的黎明》《只有河南•戏之国》,哲学随笔集《自然科学与诗意宇宙》《统一的诗人:从杜甫到博尔赫斯》《大一统的史诗:三国新解》,畅销书《众里寻他:大宋的词与人》等14部著作。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