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的都市生活剧《承欢记》正在热播,杨紫与许凯两大当红偶像领衔主演,还有何赛飞、吴彦姝两位影后坐镇,可谓阵容强大。

只不过,从小说到剧集,《承欢记》的改编并不高明。原著的精髓、亦舒独特的韵味,在剧集中都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最俗套的剧情冲突和毫无悬念的人物发展,让整部剧成为一部集国产都市剧套路之大成的平庸之作。

“爆改”亦舒原著,编剧糊弄学满分

《承欢记》小说出版于1996年,讲述出身香港平民阶层的麦承欢,原本即将迈入婚姻,却因为母亲干涉而婚事告吹,并意外得到一笔丰厚遗产过上理想的独立生活的故事。

电视剧将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搬到了当下的上海,大体上延续了故事的框架,但在设定、情节和人物关系上做了许多改编。

这些改动中,有些是为了丰富故事内容、顺应新的故事背景,有些却显得过于牵强,甚至像是为了制造噱头。剧中充斥着许多与生活逻辑不符的狗血情节,如富二代隐瞒身份、亲家见面惨遭羞辱、男友父亲的婚外情对象是自己老同学等。

此外,编剧还总是用各种巧合推动剧情糊弄观众。比如,女主角在电梯里无意中弄脏了某人的衣物,没想到此人竟是她新上任的顶头上司;而公司给男主安排的司机,竟然就是女主父亲;海归男主去探望久未谋面的奶奶,奶奶口中提及的继孙女,原来是女主角本人;为了强行揭露男二是富二代的秘密,编剧强行让他跟着老爹与女主进行生意谈判;女主男友背着她去相亲,偏偏被奶奶看到;女主弟弟心心念念想去实习的大律所,老板刚好是女主男友的姐夫……

无巧不成书,但层出不穷的巧合只能让观众感觉编剧在偷懒。剧中着重表现的职场环节也悬浮到让人吐血:男主以“不懂得自保的人不值得同情”为理由,想要开除七年老员工,不可谓不“霸总”;表现女主工作能力只需要带着赶时间的上司坐个地铁,或者借用男主的特权笼络客户。这样的职场戏,打工人真的无力吐槽。

虽然还没播完,《承欢记》的整体情节走向已经非常明晰,似乎只是一部讲述女主角与上司相知相爱的偶像剧。而在小说中,亦舒着重讲述的是女儿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羁绊。母亲为女儿的婚姻竭力争取,不过是变相弥补自己年轻时的遗憾,两代女性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剧版改编将这些深层的情感淡化,却将阶层矛盾充分戏剧化,整体风格上更是与小说背道而驰。不禁让人思考:既然借用了原著作为卖点,为何又要用如此不高明的改编来抹去它的真正价值呢?

亦舒改编热,不能“去其精华”

近年来,影视剧行业似乎对亦舒作品格外热衷,除了正在热播的《承欢记》,先前已有《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喜宝》等多部亦舒改编作品问世,刘亦菲主演的《玫瑰的故事》也已杀青。当代都市剧对亦舒的偏爱,就是因为亦舒小说中描绘的现代都市生活、职业女性的“好看姿态”以及对情感的深刻剖析,与当代女性期待的审美趣味、生活方式高度契合。

亦舒的小说创作跨越了香港经济的黄金三十年,正值香港从制造业重镇蜕变为国际金融、贸易、服务业的璀璨明珠。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香港女性的社会角色、婚姻观和生育观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亦舒笔下的女性角色,大多品味高雅、举止得体,受过良好的教育,是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她们以其鲜明的女性自主权、婚恋自由以及职业与家庭的平衡追求,映射出香港经济腾飞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对当时社会性别平等议题进行了文学回应,被人们称之为“亦舒女郎”。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陆新型职业女性群体逐渐壮大,并在亦舒女郎身上找到了共鸣。不管是价值取向,还是自我认同,亦舒女郎显然为当代女性提供了一个范本。

当然,这并不代表是在肯定亦舒女性主义观念上的前卫性。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亦舒笔下的独立女性更多是新自由主义逻辑的拥趸,她们所追求的更多是个人主义的胜利。然而,不论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确实为众多女性带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

剧版《承欢记》引发的诸多争议,核心在于编剧按照偶像剧套路,将麦承欢塑造为平淡乏味的纯情女主形象,尽管她展现出了一些亮眼的特质——独立、不依赖他人,但在爱情观和两性关系处理上,失去了亦舒女郎的韵味。

​亦舒女郎通常以爱情的旁观者自居,随时能够抽离。剧中的麦承欢则在爱情的漩涡里兜兜转转,先是对男友贴心照顾,像是在扮演“妈”或“助理”的角色,再是失恋后一度失魂落魄,与原著中麦承欢的从容不迫形成鲜明对比。

透过剧版360度无死角的完美无缺小白花女主,观众几乎可以看到任何一部同类型国产剧的影子,就是看不到出品方所宣传的女性成长。从某种角度来说,电视剧《承欢记》的套路化也十分具有代表性,表现出的是编剧对市场需求的妥协和女性题材创作的集体困境——毫无瑕疵的女性角色,无法生长出真实血肉,注定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幻象,又何谈女性成长?何谈女性觉醒?


编辑:许怡童
统筹:梁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