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900瓶,每小时54000瓶——在郑州百事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百事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线上,饮料产品正以惊人速度持续产出。更令人惊叹的是,每生产1升饮料,仅耗水1.5升。这组数据彻底刷新了传统饮料行业高耗水的旧有印象。而这,还只是该基地五大生产线中“一条”的运行效率。水利用率由原来的1.8降到了1.5是什么概念?9月16日,记者来到郑州经开区这家企业,跟随水的“足迹”一探究竟。
节水有方:全产业链“护绿”生产
郑州百事工厂的灌装车间内,全自动生产线以每小时54000瓶的速度高效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PET瓶进行灌装,经过压盖、贴标、装箱、入库等一系列流程,一瓶瓶“快乐水”运往全国各地。
“对于我们来说,一直秉持的就是‘耗少成多’这个理念。”企业相关负责人白胜涛告诉记者,自2012年建厂以来,公司持续推进技术改造,逐步构建起覆盖水、电、气等多维度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这背后,技术创新成了实现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为实现“低碳”“零碳”提供实践方法。
在减少用水方面,该工厂通过近零排放专案对洗瓶水回收进行再优化,对原有PET洗瓶水回收设备维护并扩大回收水盘,不浪费一滴有利用价值的水资源。与此同时,拉罐线增加洗罐水回收设备。洗瓶水、洗罐水回收二次利用,用于如锅炉、辅机冷却塔补水、输送带润滑、包装区清洁等可以二次利用的地方,减少自来水的使用,年节水量约3.8万吨。“在满足食安管理要求及工艺稳定的情况下,增加一套浓水回收装置,提升水利用率。产水率由原来的76%提升至90%以上,预计年节约自来水5.5万吨。”白胜涛说。
在减少排放方面,该工厂投资扩容和升级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中水达到城市杂用水标准。白胜涛介绍,在所有生产用水的循环利用上,任何工厂都离不开污水处理这一环节。目前,该工厂中水使用率由20%提升至70%,部分月份可达90%,每年减少污水排放6万吨。
所谓中水,是指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亦故名为“中水”。中水利用也称作污水回用。目前,很多国家的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使用中水。
在该工厂污水处理站记者看到,工厂产生的污水,经过膜分离、厌氧罐、高级氧化、微生物降解、活性炭过滤等技术进行深度处理,原本浑浊的生产废水在这里“脱胎换骨”,成为清澈达标的中水。
据了解,自中水系统、外供系统投入使用,该工厂外排比例由2018年45%降低至2024年5%,晴天情况下可连续实现全天零排放。凭借这些技术的创新,在这里水利用率由原来的1.8降到了1.5。业内人士介绍,1.5相当于每生产1吨饮料产品,平均耗水量1.5立方米,意味着所有用在产品中的水,基本上被使用,无限接近零排放。
用水跨界:清流润城显担当
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二次开发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节水实践并未局限于厂区内部。为了让中水回用的成果惠及更多领域,该工厂与郑州经开区潮河办事处合作,将中水回用延伸至城市公共领域,实现更广泛的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郑州经开区潮河办事处协调下,郑州百事工厂将处理达标的中水接入市政绿化管网,用于街道与公园植被灌溉,替代部分自来水。此外,中水还被纳入消防演练与应急备用水源。企业开放厂区支持消防救援训练,政企协同提升区域应急能力,探索公用事业节水新路径。
既节约淡水资源,又缓解环境压力,该合作模式每年减少废水排放数万吨,形成了可推广的中水回用实践。郑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拓展中水应用场景,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节水行动,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城区建设。
从工厂到城市,从技术到协同,郑州百事工厂的一体化资源管理及政企合作的中水回用模式,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也为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郑州百事工厂相关负责人表示,此类合作将在更多地区推广,吸引更多企业加入节水节能行动,持续探索水资源集约利用新方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经开区宣传部(文明办) 郑州报业集团
编辑:春雨婷
来源:郑州日报
投稿邮箱:jkqxck@163.com

郑州经开发布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