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如今,一股名为“探废”的潮流正在社交平台上悄然兴起,吸引大量年轻人涌入废弃工厂、停诊医院、荒废楼房……参与者们不仅探险,还拍摄写真,甚至举办小型演奏会,并冠以“废墟美学”等浪漫标签,点赞收藏量都很可观。然而,翻墙摔伤、高坠事故等真实危险频频发生,为这股暗涌的潮流敲响了警钟。
有好奇心不是坏事,但有句话叫做“好奇害死猫”。出于猎奇心理与社交展示欲而擅闯废弃场所,将安全抛到脑后,那就不是“出片”而是“出格”了;更不是什么美学探索,而是一场被社交媒体所驱动的冒险表演。
“探废”不但隐患重重,还可能触碰法律禁区。即便建筑废弃,仍然可能有明确的产权归属,未经允许进入即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若有人组织带头、煽动炒作,甚至非法牟利,或是在过程中做出破坏门锁、盗窃等行为,法律问题恐怕更严重。这些,不仅是个人对规则和安全的漠视,更是公共安全和城市管理秩序的失守。
“探废”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监管的摇摇欲坠。纵然位于城市“被遗忘的角落”,但监管不能存在盲区和灰色地带,放任冒险者肆无忌惮,放任“闯关攻略”肆意横行。
城市治理不可偏废。相关部门需疏堵结合,织密城市安全防护网。一方面,强化正向引导,督促社交平台完善审核机制,建立更精准、更严格的内容识别机制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强化源头排查,系统管理废弃建筑,加强日常巡查和公众教育。此外,对部分具有历史、文化或艺术价值的废弃建筑,通过评估或改造,也可以有序向公众开放,适度“活化”以满足年轻人的多样需求。
废土美学之外,还有很多“诗意之美”亟待发现。郊外的自然风光、珍贵的历史遗迹、独特的文化场馆,这些何尝不值得我们去“一览风采”?特色的地方美食、地道的民俗风情、别致的手工艺品,这些又何尝不值得“一探究竟”呢?
生命的价值岂在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波流量。莫让流量蒙蔽双眼,莫让刺激酿成遗憾。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