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角逐中,名爵MG4的预售发布会本应是一场技术盛宴,却意外演变成了一场充满争议与质疑的闹剧。随着“百亿豪赌”的噱头传开,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战略车型,却因半固态电池跳票、配置寒酸以及历史债务等问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
发布会前,名爵MG4以“十万级半固态电池”为卖点,大肆宣传其技术突破,承诺将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续航体验。然而,当预售方案公布时,消费者却惊讶地发现,四款车型竟全部搭载了传统液态电池,半固态版本不仅售价未定,批量交付更是被延期至年底。这一突如其来的“跳票”,不仅让翘首以盼的消费者大失所望,更引发了对其技术实力的深度质疑。
“十万级半固态电池”的承诺如同一张空头支票,让消费者对名爵的技术诚信产生了严重动摇。更令人担忧的是,普通版车型搭载的42度电池宣称续航里程可达437km,但电池品牌却是名不见经传的瑞浦兰钧。上一个使用该品牌电池的还是宝骏云朵,而在某媒体组织的极限夏测环节中,其续航达成率还不到50%,其标称的437km续航能力备受质疑。当消费者期待半固态电池能够弥补这一短板时,延期的消息无疑是对其信任的又一次重击。
名爵MG4预售发布会上,新任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的哽咽演讲,试图以“百亿研发资金”的投入来彰显名爵的决心与诚意。在干部年轻化的汽车行业,准“90后”的陈萃也称得上是最年轻的品牌负责人。他名校毕业后就加入上汽,曾任上汽大众大众品牌市场营销传播策略高级经理、ID.营销高级总监兼大众市场营销高级总监,主导ID系列新能源车型的市场战略。两个月前,他临危受命,担任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
“陈萃是纯粹的美……”6月30日,上汽MG在天津举行了一场夏日沙滩派对,周钘的继任者、MG品牌的新任总经理——年轻人帅大长腿的陈萃借此舞台完成了履新首秀。作为上汽集团根正苗红的“二代”领导人,头顶上汽集团最大车圈“网红BOSS”标签与光环的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如此诙谐幽默、半带调侃的介绍了“新副手”陈萃同学。
然而,这笔巨额投入的背后,却是名爵长期以来积累的历史债务与市场困境。回顾名爵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其一直背负着沉重的财务包袱。2007年南汽运作名爵项目时曝出的90亿元资金缺口,最终由上汽接盘。然而,这笔历史债务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减轻,反而成为了名爵在国内市场边缘化的一大原因。如今,名爵重启国内市场,既要撕掉“出口特供”的标签,又要消化历史投入的成本压力,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背景下,MG4的配置显得尤为寒酸。入门版车型的“塑料方向盘+织物座椅+钢制轮毂”组合,被网友调侃为“2025年新能源石器时代配置”。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名爵前期高调宣传的8155芯片与MG×OPPO智联系统,在入门版中竟遭阉割,车机系统退回上代平台。这种“技术断层”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失望,更让名爵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如果说半固态电池的跳票和百亿投入的重压还不足以让消费者对名爵MG4失去信心的话,那么其配置上的争议则彻底点燃了消费者的怒火。入门版车型的减配行为尤为严重,不仅方向盘、座椅等基础配置寒酸不堪,就连智能科技这一新能源车型的核心竞争力也遭到了严重削弱。
在次低配版车型中,虽然升级了皮质座椅和8155芯片,但360度全景影像这一实用功能却需要额外支付3000元选装。而在竞品比亚迪海豚上,这一功能早已成为标配。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用户若要获得L2级智驾、OTA升级大屏等核心体验,必须选择顶配车型,价差高达3.2万元。这种“陡峭的配置曲线”不仅暴露了名爵在成本控制上的窘迫,更让消费者对其市场策略产生了严重质疑。
即便忽略半固态电池的延期问题,MG4普通版车型的电池方案也依然存在诸多隐忧。入门版车型选用的瑞浦兰钧电池包,因在配套宝骏云朵时续航达成率低于50%而遭到第三方测试曝光。尽管名爵宣称MG4通过了“电池双针刺实验”,但瑞浦兰钧的电芯一致性、低温性能等关键指标尚未经历市场验证。
更高阶的安全焦虑则指向配置差异。次低配版车型仅配备4个安全气囊,比顶配少2个;其电池防撞结构也未采用高配的三重防撞梁设计。这种“因价异质”的策略与名爵发布会上强调的“全域安全”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消费者对其安全性能产生了严重担忧。
名爵MG4在设计上试图兼顾全球审美与本土化需求,然而这种努力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上汽设计总师邵景峰的坦言揭示了名爵的深层矛盾:既要延续英伦血统攻占欧洲市场,又需迎合中国用户对“科技感”的偏好。这种撕裂在产品定义上尤为明显。
MG4在欧洲主打驾控乐趣(后驱+50:50轴荷比),但国内消费者更看重空间与智能。尽管其轴距达2750mm,但入门版后排座椅仅支持整体放倒,灵活性远不如竞品车型。顶配车型的L2智驾功能在9.08万元的中配版本上完全缺席,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这种产品定义上的模糊与错位,让名爵MG4在国内市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面对海外市场的危机与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名爵选择反攻国内市场既是寻找新增长极的必然选择,也是验证技术再输出海外的关键一步。然而,这条路的残酷程度却远超预期。
上汽为MG4押注了诸多技术筹码:5亿破壁铝稀土合金热管理系统、首搭OPPO手车互联生态、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然而,当这些技术亮点遭遇“半固态跳票”“丐版减配”等舆论反噬时,传统车企转型的典型困境便暴露无遗——技术长板难抵用户体验的短板。
在这场百亿豪赌中,名爵MG4能否买回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答案或许并不乐观。当市场的掌声只留给实打实的价值时,名爵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更需要在用户体验、市场策略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否则,这场豪赌的最终结果或许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