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和底蕴,也是城市治理的内涵和软支撑。
城市治理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的治理,不仅要有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有技术设备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赋能和支撑,更要有人文精神的滋润和滋养。
以文化人,以文润城,坚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现代文化,着力打造文旅强市、人文之城,城市才能涵养出独特的气质和韵味,高楼大厦之间才能呈现更多的人文情怀,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才能更自信、更友善、更文明。
在郑州这座拥有3600年绵延不断建城史的大都市,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展柜,而是老城墙下广场舞大妈手里的红绸子;治理也从不是文件上的黑体字,而是快递小哥用 “郑好拍”上报隐患时的认真。
这里,把“根”扎进中原文脉,让历史说话,让遗址重生;这里,把“心”贴近百姓冷暖,让文化浸润,让情感共鸣;这里,把“梦”写在文明之上,让善治落地,让风尚成景。
(一)文脉新生:让商都文脉与中原文化在街巷里“活”起来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的西城墙,曾是老城区居民王福来童年的“秘密基地”。上世纪80年代,城墙边堆满杂物,孩子们扒开砖缝找 “老物件”,大人们路过时总嫌“挡路”。“那时候谁知道这土疙瘩是宝贝?” 王福来的记忆里,商都遗址公园改造像场“魔术”——7公里长的城墙遗址被从杂乱的棚户区里“解放”出来,裸露的夯土裹上了保护性植被,宫殿区遗址上建起了玻璃观景台,连城墙根的老槐树都被圈进了景观带。
如今的商都遗址公园,是郑州最热闹的“城市会客厅”。老城区居民在此找到了文化认同,邻里间因共同的历史记忆增进互动,有效缓解了老旧小区因空间拥挤、文化疏离引发的矛盾,印证了“文化认同是治理共识的基石”。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拥有3600年的商代都城遗址,这是城市最深厚的“文明密码”。
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郑州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统筹协调“五个更加”为指引,将“文脉赓续”纳入城市更新重点任务,通过商都遗址公园、阜民里街区等项目,实现“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生动诠释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的深刻内涵。
如果说让文物“活”起来是唤醒沉睡的文明记忆,那让非遗融入市井是点亮寻常的生活烟火。
针对老城区历史街巷“空心化”与文化传承断层的问题,郑州管城区以西大街为核心,将“非遗文化”植入市井生活,打造“一巷一特色、一店一非遗”的文化治理试验田。老街区的“烟火气”与“文化味”交织,吸引年轻人回流,社区凝聚力显著增强。
而中原区“一路四街”,以文创之笔唤醒工业遗存的文化基因,使芝麻街1958双创园、二砂文创园等不再仅是冰冷的建筑,更成为镌刻城市年轮、滋养市民心灵的文化地标与精神栖息地。
这不仅是空间的再造,更是时光的对话与文明的延续,完美演绎了城市更新中“修旧如旧”与“创新赋能”的辩证统一,让文明传承在时代发展中焕发璀璨新光。
“文化是治理的润滑剂。”
郑州在以“文化场景化”破解特大城市治理难题的实践中,不仅激活了工业遗存的文化基因,更深度挖掘历史遗产、黄河文化等多元文化根脉,通过“遗产活化”“文化赋能”打造了一批兼具文明传承与民生温度的典型样本,让文化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市民生活的“情感纽带”,有效提升了治理的内生动力。
(二)民心同频:让文化成为连接你我的“情感纽带”
城市治理的本质,是解决人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怎么滋润人心、凝聚人心的问题。
在郑州,文化建设早已超越了“送戏下乡”“文化演出”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浸润”“精神滋养”的深层实践。
社区书屋宛如知识的港湾,为居民提供了一方宁静的阅读天地;文化驿站成了邻里交流的温馨场所,让社区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非遗工坊里,传统技艺在匠人的手中传承与创新,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文艺讲堂上,专家学者的精彩讲解,拓宽了居民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以“文化认同铸牢根基、情感联结激活动能、价值引领塑造自觉”三维路径为抓手,郑州推动治理主体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居民角色从“旁观者”向“主人翁”跨越,实现德法兼治聚合力、文明实践促善治的生动局面。
文化认同是社区凝聚力的“根脉”。巩义市牡丹香包非遗工坊创新“公司+工坊+农户”模式,以河南省非遗优秀项目为载体,累计培训山区妇女1200余人,带动130人稳定就业,年产值达260万元。
“以前闲着就东家长西家短,现在跟着老师学绣香包,既能挣钱补贴家用,邻里一起做活还少了矛盾。”绣娘李大姐的感慨道出文化赋能的深层效应——非遗技艺不仅成为增收渠道,更通过共同的文化实践增进邻里认同,让“文化自觉”自然转化为“治理共识”。
情感是参与的“催化剂”。二七区康桥华城社区聚焦老龄化痛点,联合高校发起“银青汇·心晴守护”项目,15户独居老人与青年志愿者“一对一”结对。管城区则创新“群众点单、团队接单”模式:张华楼村组建“小芳帮忙团”,发动村民整治撂荒地打造千亩油菜花海,让村民从“站着看”变为“动手干”,乡村振兴有了“主角”。
以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团队“暖小新帮帮团”化身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流动的城市哨兵”等,为城市网格化治理提供了“移动探头”般的动态监测和信息支撑。从“被动等待服务”到“主动参与治理”,情感联结让治理成为居民“自己的事”。
价值引领是治理的“内核”。中牟新区官渡镇金源社区创新“三三制”积分法,将红白事简办(奖350分)、志愿服务(每小时积50分)、环境整治达标(加80分)等文明行为量化为积分,可兑换36类生活用品,2025年实现家庭积分兑换全覆盖。
上街区三湾街社区则以“众治”理念破题:发动435名快递员、外卖骑手担任“流动哨兵”,通过“郑好拍”小程序实时上报占道经营、设施损坏等问题线索;416名“五员一律”(法官、检察官、民警、律师、司法员及街道干部)下沉网格,推动邻里矛盾调解成功率达100%。居民李女士的转变颇具代表性:“以前觉得社区事‘与我无关’,现在当了网格员,发现自己也是治理的‘主人翁’,家门口的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
德法兼治聚合力,三维路径协同发力,不仅让文明成为治理的“软实力”,更让居民成为治理的“主力军”。从文化认同凝聚的“向心力”,到情感联结激发的“行动力”,再到价值引领塑造的“内驱力”,文明赋能的治理实践正绘就“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善治新图景。
(三)满城春风:让文明成为城市最亮的“精神底色”
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在高楼的高度,而在人心的温度。郑州的“以文润城”,是让文化从“活动”变成“习惯”,从“示范”变成“日常”。
郑州将“以文润城”作为城市善治的关键词,让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街道两旁的文化墙,展示着郑州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公园里的文化雕塑,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场上的文化活动,让市民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街道的命名、社区的墙绘、公园的雕塑、广场的演出,都是城市文化的生动表达。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正是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它们连接着居民的情感,也塑造着城市的品格。
“以前遛弯总觉得缺个去处,现在社区活动中心成了‘第二个家’——插花课上学配色,非遗展里看手艺,邻里凑一起排练舞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漫步郑州社区街巷,居民口中的“新变化”,正是这座城市的“新模样”。
遍布全市的专兼职网格员化身“文明使者”,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做文化“摆渡人”:在社区广场,他们搭起“百姓戏台”,用戏曲、快板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邻里小院,他们组织“文明茶话会”,让垃圾分类、孝老爱亲的理念在拉家常中深入人心。
“16支社团,支支有活力!”郑东新区商都路办事处创业路社区微网格长王先朋的自豪,藏在社团活动的热闹里:舞龙队元宵节巡游成了社区“文化名片”,柔力球队带动200余位老人爱上运动,书画社定期举办“邻里作品展”……这些以兴趣为纽带的社团,不仅填满了居民的“空闲时间”,更织密了邻里间的“情感纽带”。
如今的社区活动场地,既是“才艺展示台”,也是“互助服务站”:独居老人的午餐由社团成员轮流配送,放学无人看管的孩子在“四点半课堂”有志愿者辅导,“有事大家帮”成了网格里的新风尚。
文化不是治理的点缀,而是治理的灵魂。它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也让文明创建更有深度。全市网格如同精密的“神经网络”,串联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242个,让文明阵地从“固定场所”变为“流动课堂”,实现文化滋养与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
“道德模范张大妈10年照顾瘫痪邻居”“‘文明家庭’李家三代接力志愿服务”……在郑州的网格宣传栏、居民微信群里,这样的“身边故事”每天都在更新。通过常态化开展“郑州好人”“文明家庭”等评选,全市已选树各类典型1.2万余人,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让“崇德向善”从抽象概念变为可学可做的行动指南。
为让文明有“标尺”、守诺有“激励”,郑州创新建立城市综合信用积分体系,将文明行为、志愿服务等纳入信用评价,守信者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中享受“绿色通道”。如今,“扫码查信用、积分兑服务”已成为市民生活常态,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会诚信的“三维提升”,为城市善治筑牢了“信用基石”。
以文化为“黏合剂”,文明创建既有“颜值”更有“内涵”。如今,市民文明素质测评指数连续3年保持增长,城市公共文明指数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文明创建格局加速成形,文明之花正从网格角落向全城绽放。
让文化的种子深深扎根,让治理的暖流时时涌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郑州,正以文化为笔、以治理为墨,在全国乃至全球城市竞争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原风范、郑州气质的城市文明善治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陈锋 李娜 杨丽萍 苏瑜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