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在友人多次敦促下,年逾七旬的导演杜月刚终于提交了其代表作《日出日落》的国家版权申请。7月初,当国家版权局的证书递至手中时,这位被誉为“散点剧之父”的艺术家凝视着这份迟来25年的认可,眼眶湿润。作为中国影视史上里程碑式的创新者,杜月刚集编剧、导演、演员三重身份于一身,曾凭《走出黄土地》斩获“五个一工程”奖,当年帅气的红小生张鼐在《巾帼悲歌》中饰演张鼐摘得“飞天奖”与“金鹰奖”提名。然而,他始终以“内容大于形式”为信条,拒绝自我宣扬,隐逸于行业喧嚣之外。

(图示: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认证)

《日出日落》诞生于2000年,是中国首部电视散点剧(微影视组合体)。该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创下连续重播十余次的纪录,总监制杨伟光、于广华以主流平台为其创新背书。尽管学界将其定义为“微电影先驱”,杜月刚却鲜少提及贡献,直至版权证书落地,这段被尘封的开拓史才重回公众视野。“他如同山间逸士,卓长往而不返”,同行如此评价这位将艺术纯粹性置于名利之前的导演。

(图示:中国第一部微影视组合体散点剧)

散点剧的价值:颠覆线性叙事的美学革命与行业基因重塑

散点剧的诞生,本质是对影视语言的重构。在传统线性叙事主导的千禧年初,杜月刚的《日出日落》以“形散神聚”为核心理念,通过记者视角串联6个独立故事单元,打破时空连续性。其美学逻辑根植于东方艺术精髓——如《清明上河图》的散点透视法,观众仿若漫步画卷,移步换景间邂逅离散却互文的生活切片。这种“散文式影视”与西方焦点透视的静态观感形成鲜明对比,更契合东方文化中流动的时空哲学。

其颠覆性价值更在于对行业的基因级重塑:

1. 创作范式转型:作品证明艺术创新可与市场接纳共存。央视高频次播放引发公众对非线叙事的接受热潮,为后续微电影、微短剧的爆发埋下伏笔。截至2025年,散点剧已发展为微影视组合体形态,成为流媒体时代的内容标配。

2. 教育体系革新:北京电影学院将《日出日落》纳入教材,教授伍振国在《影视表演语言技巧》中剖析其结构,称其为“打破常规的实战范本”。多所院校以此剧启发学生探索叙事跨界,推动影视教育从技术训练转向思维解放。

3. 文化符号输出:剧作通过央视国际频道辐射海外,成为东方美学现代转译的案例。其“边缘与中心辩证”的叙事哲学(如小镇青年的自我救赎),与同期文学奖作品朱山坡小说《日出日落》形成跨媒介共鸣,共同重构乡土中国的表达。

《日出日落》版权认证:迟到的正义与艺术原创性的时代宣言

这份迟来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版权证书,其意义远超法律确权本身。它标志着一个曾被忽视的历史真相的复位——杜月刚不仅是创作者,更是影视叙事范式转移的奠基人。在证书落地前,散点剧的归属权长期模糊,甚至衍生同名舞蹈、舞剧(如海南黎族《日出日落》入围荷花奖、西藏舞剧获珠穆朗玛文学奖),却少有人追溯其影视本源。而今,国家版权局的认证从官方层面终结了这种集体无意识,将“发明权”交还真正的开拓者。

(图示:杜月刚先生)

更深层看,此事折射中国艺术生态的进化:

▷ 对原创精神的追认:证书是对“隐士创作者”的致敬。杜月刚拒绝商业化炒作,却因低调几乎失去署名权。认证行为本身,是对“重宣传轻创作”行业痼疾的矫正,呼吁保护那些沉默的发明者。

▷ 版权意识的觉醒:25年间,从《哈斯尔的秋天》获北京剧本大奖到《奥运福娃》动漫剧本获奖,杜月刚虽屡获荣誉却未系统确权。此次申请凸显艺术工作者对知识产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捍卫的转变,为行业树立确权范式。

▷ 遗产的活态传承:证书为散点剧的未来衍生提供法律基石。正如杜月刚在2018年电影《我是官兵你是贼》中延续散点理念,新一代创作者可在版权框架下合法创新,避免艺术基因在无序中流失。

结语:当星光终于照亮来时路

2025年盛夏的这份证书,为杜月刚的艺术生涯落下具象注脚,却也为中国影视的来时路投下一束回溯的光。二十五载的迟滞,是原创者孤独的代价,亦是时代必经的弯路。正如《日出日落》中那些漂泊于边缘却终被看见的生命,杜月刚的等待终成一场静默的胜利。当“散点剧之父”的名字终于与国家版权局的钢印相连,历史完成了对真实的温柔偿还。而未来,当更多创作者在证书扉页写下姓名时,他们将铭记——这份权利,始于一位老人湿润的眼眶,与他身后那片被星光重新点亮的夜空。

“内容永远大于形式”,杜月刚的这句箴言被刻入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材。而今,形式终为内容加冕——这或许是对一个时代最庄重的回礼。(编辑:王振华、刘建伟)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