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银行息差收窄的寒冬中,华夏银行凭借债券交易缔造了逆势增长的神话。2024年财报显示,该行投资收益同比激增66.58%至157亿元,创历史新高,占营业利润比重超四成。然而亮眼业绩背后,区域经营失衡、资产质量隐忧与合规漏洞正形成危险共振。
债券交易成利润引擎 投资收益五年翻三倍
数据揭示华夏银行的激进转型: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从2019年的897.83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4379.94亿元,五年膨胀近五倍。通过精准把握债券市场波动,该行2024年实现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收益94.25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62.75亿元,合计贡献利润的43.7%。但这种"以交易补息差"的模式暗藏风险——2024年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比例已达28.6%,市场利率反转可能引发估值剧烈波动。
区域经营冰火两重天 东北分部巨亏28亿暴露风控短板
作为发轫于京津冀的全国性股份行,华夏银行的区域战略失衡触目惊心:2024年京津冀地区以18.7%的营收增速贡献44.7%的利润,而东北地区却录得28.14亿元亏损,较上年盈利转亏幅度达3031%。深究亏损根源,东北地区贷款余额收缩17.53亿元的同时,不良贷款率逆势攀升0.64个百分点至2.42%,信用减值损失暴增694%至28.12亿元,折射出区域经济下行中的风控失效。更严峻的是,大本营京津冀地区不良率持续攀升至3.67%,资产质量恶化与贷款规模收缩形成恶性循环。
合规危机持续发酵 年内罚金已破千万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仅2025年前4个月,华夏银行已收到8张罚单,累计处罚金额960万元,违规事由涵盖贷款管理失职、票据业务违规、信用卡风控漏洞等核心领域。其中深圳分行因违规开展不良资产转让等五项违规被重罚560万元,暴露内控体系形同虚设。回溯2024年,该行全年罚金超1200万元,北京分行、武汉分行接连领走300万级罚单,时任高管被禁业十年的顶格处罚更敲响治理警钟。
百亿授信埋雷东旭系 表外风险亟待穿透
在激进扩张过程中,华夏银行与问题企业"东旭系"的深度绑定引发关注。2024年该行向深陷债务危机的东旭集团提供100亿元授信,但年报对此讳莫如深。财报显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占比已达15.2%,与"东旭系"主业高度重合。分析人士指出,此类"战略合作"往往伴随抽屉协议,若风险敞口未充分计提拨备,可能成为资产质量的新雷点。
管理层震荡难解沉疴 新帅面临三重考验
面对多重困局,华夏银行管理层正经历深度洗牌:三年内三换行长,2024年原董事长李民吉辞职,北京银行系杨书剑、瞿纲组成新领导班子。但新团队需直面三大挑战——如何平衡债券交易收益与流动性风险、扭转"重京津冀轻全国"的区域失衡、重建合规内控体系。尤为紧迫的是,在总资产被北京银行反超、净利润增速落后同业的现实下,必须找到规模与质量平衡的新增长范式。
当债券市场的狂欢逐渐褪去,华夏银行用交易利润粉饰报表的窗口期正在关闭。能否在区域风险处置、合规体系重建中展现刮骨疗毒的决心,将决定这家老牌股份行能否穿越周期迷雾。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