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曦微露,万物苏醒,
8000年前裴李岗村的土地上,
一位先民紧握坚实的石棒,
在石磨盘上沉稳滚动。
粟粒簌簌作响,
稃壳纷纷脱落,
中原大地上第一缕粟香,
就这样在千万次往复滚碾中诞生。
看似朴拙的磨盘,
实乃新石器时代的“匠心之作”
石磨盘及磨棒,
裴李岗文化时期石器,
石磨棒长58厘米,石磨盘长68厘米、高6厘米,
1978年5月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出土,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石磨盘及磨棒,河南博物院藏
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村,
碳十四测年数据揭示,
裴李岗遗址的年代距今约8000年,
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一处。
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黄土层中,
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石斧、石铲、石磨盘等农业生产工具。
这套石磨盘及磨棒是其中比较完整和精致的一套。
石磨盘整体为履底形,
表面平坦呈椭圆形,两端均为圆弧状,
底面边缘有四个对称柱形足。
石磨棒近圆柱体,
中间稍细,两端略粗,
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两件石器由砂岩质石块琢制而成,
看似朴拙,却是新石器时代“高定”之作。
磨盘盘底的柱形短足,
与盘面为一整体,
是在厚石板上细细琢磨出来的。
这在尚无金属工具的时代,
加工难度极高。
历经数千年,四足坚挺如初。
石磨盘配合石磨棒使用,
堪称中国最早的“谷物脱壳机”。
锄耕文明初启,
粟粒酿就中原基因
这套石磨盘与磨棒,
器形完整、体量较大,
又出自遗址的核心文化层。
它们的发现,
为我们了解8000年前中原先民的生产与生活,
打开了重要的窗口。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铲、石斧、石镰,
以及陶罐、陶壶、陶勺等器物,
共同描绘出一幅图景:
先民们用石铲和石斧拓荒耕作,
用石镰收割,
再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粮食,
最后把去除了粗糙外壳的粟米放在陶器中炊煮,
甚至还有富余的粮食能用于酿酒。
这一整套功能明确的工具组合,
清晰地表明裴李岗人已经走出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进入了更为稳定的“锄耕农业”时期。
裴李岗遗址
与此同时,社会分工也已显现:
男子主要从事开垦、种植、渔猎,
女子则承担起粮食加工和家务劳作。
看似简单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是中原地区早期农业体系形成的关键一环,
连接了耕种、收获、加工、储存乃至转化的整个链条,
奠定了后世农耕文明发展的根基。
正是有了它们,
先民得以将粟粒碾磨脱壳,
释放出中原大地最初的米香。
碾转千年:
石痕里的农耕记忆
这样的石磨工具并非裴李岗独有。
考古发现告诉我们,
北起黑龙江、南至河南、
西至新疆、东至山东,
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区域,
超过150处遗址都曾出土过石磨盘和石磨棒,
其中同时发现盘和棒的就有50多处。
国家博物馆收藏裴李岗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在这些发现中,
裴李岗文化遗址和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数量尤为突出。
它们是新石器时代,
人类加工谷物最普遍、使用时间最长的工具之一,
且生命力极其顽强。
直到春秋战国之后,
特别是西汉时期,
随着效率更高的旋转式石磨的出现和普及,
这种古老的滚碾工具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磁山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八千载岁月流转,
农业生产方式早已天翻地覆。
但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件石磨盘时,
盘面上那些深深浅浅、纵向延伸的碾痕清晰可见——
那是千万次碾压谷物留下的印记。
这些细密的痕迹,
与磨盘底部的琢痕一同,
记录着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技术的巨大飞跃。
石磨盘碾出的,是最早的粟香,
也是华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初缩影。
编辑:许怡童
统筹: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