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四川睿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冲刺北交所上市,但这家专注于血液净化产品的企业,正在遭遇“增收不增利、产能利用率下降、研发投入偏低、董事长频繁更换”等一系列经营与治理问题。在“乐普系”资本布局的背景下,其分拆上市路径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受到投资者与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业绩失衡:营收增长失速,利润下滑明显
睿健医疗2024年营收达4.83亿元,同比增长17.63%;然而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2.63%至1.28亿元,扣非净利润也下降5.88%。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预计营收增长19.45%-49.31%,但净利润仍处于同比负增长区间(下滑1.73%-20.15%),显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持续。
公司将利润下滑归因于股权激励导致的股份支付费用增加,但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下行、净利率波动较大(2023年为35.58%,2024年降至26.36%)却凸显出更深层次的盈利压力。
更令人质疑的是,在盈利承压背景下,2023年公司仍进行了高达1.02亿元的现金分红,占全年净利润近七成,资金流动安排引发市场对“圈钱式”IPO的担忧。
产能下滑对冲扩张:募资4.82亿元背后是否“必要”?
睿健医疗此次拟募资4.82亿元,用于三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但数据显示,公司目前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却呈整体下滑趋势: 血液透析器产能利用率:从2021年的96.27%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74.03%;血液灌流器产能利用率:同期降至88.25%;纺丝产能利用率:降至68.43%。
在产能未饱和的背景下继续扩产,是否存在“假扩产真融资”的可能?更何况,公司资产负债率仅8.25%,资金压力并不明显,募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亟待解释。
带量采购双刃剑:销量提升,价格腰斩
2024年,睿健医疗在河南、京津冀等多地集中带量采购中成功中标,产品销量大幅增长。但伴随而来的是终端销售价格的明显下滑:血液透析器单价从2021年的31.21元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27.37元;血液灌流器单价从169.41元降至147.32元。
集中采购放大了量,但压缩了价,产品毛利空间受到挤压,是公司利润承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发投入低于同行,创新驱动力存疑
面对竞争激烈的血液净化耗材市场,睿健医疗在研发上的投入却显得较为保守。据招股书披露,2021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与其主要竞争对手如健帆生物(灌流器领域龙头)、费森尤斯、尼普洛、威高血净等中外强手形成鲜明对比。若继续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将进一步削弱其中长期竞争壁垒。
治理结构隐忧:高频更换董事长,控股路径复杂
公司在短短两年内更换三任董事长,分别为甘释良、林君山及现任外籍董事长袁兴红(David Yuan),反映出管理层不稳定可能成为制约企业战略执行的隐性风险。
股权结构方面,睿健医疗为港股上市公司普华和顺分拆子公司,控股股东为美宜科投资及一致行动人宁波正垚,实际控制人为蒲忠杰及其岳母Yufeng LIU,属于典型的“乐普系”资本运作路径。乐普医疗持股17.11%,也由蒲忠杰实控,二者构成一致行动关系。
“乐普系IPO矩阵”:分拆上市,资本控盘成惯性操作
公开资料显示,乐普系近年来频繁分拆旗下公司上市,已形成庞大的“分拆矩阵”:
乐普生物、心泰医疗已成功上市;秉琨医疗、乐普诊断等仍在排队中;睿健医疗正成为下一个登陆北交所的分拆对象。
这类操作尽管加速了资本变现和产业协同,但也引发市场对其财务稳健性、管理协同性及资金使用效率的关注。
增长背后的失衡结构,IPO前路需审慎考量
睿健医疗具备一定市场占有率与产品基础,但面对“业绩失衡、产能利用下滑、研发不足、管理动荡、控股路径复杂”五重风险,其IPO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成长能力仍需严肃对待。
在北交所日益强化信息披露与中长期成长导向的大背景下,睿健医疗是否能真正通过此次上市补齐技术短板、重构盈利逻辑,而非成为乐普系又一场“资本腾挪”,值得投资者和监管层持续监督。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