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长

总台《财经调查》记者来到甘肃省某县,这里的枸杞种植面积大约有28万亩,遍布全县14个乡镇。为了保证枸杞的“品质”,多卖点钱,收购枸杞的商户们会给枸杞“熏硫磺”。有商户告诉记者,新鲜的枸杞摘下来之后,也要先用“亚钠碱水”洗过一遍,这样晒出来的果子才会鲜亮好看。但要是一下雨,即使是焦亚硫酸钠洗过的枸杞,品质也很难保证了。这时,就只能用杀手锏“熏硫磺”。 有些商户为了节省成本,硫磺选用的是工业硫磺。(9月1号 央视财经)

不仅是本次枸杞事件。如果是只看今年,社会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极大地影响和冲击着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一次次刷新人们的认知。现如今食品安全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信任危机,这一点,可以从现在社交网站评论区的网友留言可以看到,那就是:“现在还有什么是能吃的?”

作为舌尖上的国家,现在遭遇最严峻的食品安全危机,让人震惊又心痛,这也意味着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下我国社会最不容回避、最迫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了。食品安全这个领域应该是最具有底线思维的,因为不论有多充分的理由和多庞大的利益,这一切都绝不允许凌驾于健康生命之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食品市场,执法规模与食品市场规模之间的巨大差异,使我们必须借助企业的自我约束、自我规制来完成监管任务,这就意味着即使扩大公共财政、增加编制和提高技术手段,依旧无法妥善监管到食品安全的每一个环节。政府监管的力有未逮,就需要更多食品制造企业在源头就进行自我约束,而这种期望中的自觉,在现实中被践踏的淋漓破碎,最终造成现在的局面。

我们都知道,食品安全权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这也是需要国家保障的基本权利。食品安全涉及人应有的尊严,这马虎不得。但在多次食品企业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之后,我们的监管往往只能亡羊补牢,进行事后的处置和反思,但损失与灾难往往已经发生或无法挽回。因此,我国必须借助法律,明确食品制造企业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将传统的政府监管手段和义务转移到企业自身的内部治理上,并通过公权力机构有效监督,真正构筑出一个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在本次枸杞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户如此大而皇之进行处理,这意味着农户的小利益和地方的大利益形成了一定的默契。面对这一个个行业公开的秘密,如何有效克服企业、行业制定的规则所形成一种“利益同盟”,进而对消费者的钱财和生命的伤害,也是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个紧要的问题。

问题能够暴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好事。但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能仅限于一时,即使这件事很快会被新的更惊悚的热点事件所替代,我们也应该保持长期的警惕,还没发现的问题可以暂且不理,但已经有过的教训必须要谨记,共同维护我们的安全生活。

【流程编辑:刘佳佳 07554】

本文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央视财经。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