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长

奥运会赛程过半,各大媒体也争相努力争取做好看的采访,将运动员的体育风采及精神面貌传达给观众。但近期关于一些奥运采访中的尴尬与肤浅提问,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普遍批评。不可否认,确实有几个“前方记者”喜欢搞宏大叙事,无端煽情那一套,有的提问不尊重运动员,但更多的是采访还是保持着一定的水准。这些翻车的采访,本质只是试图把体育新闻做成娱乐新闻,最后导致运动员不搭理,观众不买账。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奥运会央视更是派出了2000多人的记者团,这种巨大投入是否值得我们先暂且不提,但记者的提问是否真的配得上这些拼尽全力、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我们还是需要更理性的来看待这个问题。

说话是门艺术。不论你是记者还是职场上班族,我想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和不同的人聊天,你肯定是基于对方的社会身份和职业技能这些方面去展开沟通的,如果你不了解对方,那么你的一句话就会冒犯到对方。说话是看时机和场合的,在一些运动员气喘吁吁刚下赛场时,你直接上去就问一些鸡汤类的问题,这样做只会招人反感,最后翻车。

作为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充分了解运动员的背景、性格、训练经历等,只有了解了,才能够在提问的时候和运动员实现真诚的对话。结合自身的感受和对舆论的了解,问出一些和运动员内在感受与真实想法相关的问题,尤其是让运动员分享训练经历与情感路程,这样做出来的新闻成品才更加有传播性和生命力,不一定非得是宏大叙事才显得新闻有质量,也不一定有多花哨才显得自己多用心,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如果觉得提问有难度,可以试着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去引导运动员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够激发运动员的思考与表达欲望,让采访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比如结合运动员的经历,设计让运动员深入思考的问题,诸如“在本届奥运会自己的期待成绩是什么?”或“这场拿奖牌有什么成功的秘诀给师弟们分享的”等此类个人感受和专业性的问题。

要注意的是,作为运动员,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性格和训练经历,在奥运赛场现场采访时,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员的专业和性格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提问。有的运动员适合去做引导性提问,有的则能以轻松的提问方式去问自己想问的问题,避免用统一的话术去和运动员提问。

当然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在现实工作中,发现某位记者业务能力确实不行,那就应该从岗位上撤下来,把机会让给专业的人去做。奥运会中运动员的采访是新闻传播的组成部分,也是展现运动员风貌,体现一个国家体育精神的对外窗口。作为记者,应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提问方式与议题深度,以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的态度与运动员对话,才能做出更加真实、多元、有深度的奥运故事。只有这样,那么才是与汗水与泪水铸就辉煌的奥运冠军们的双向奔赴。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