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亲友心搏骤停,你能救他吗?如果你的心搏骤停,谁能来救你?”4月23日上午,一场应急救护与法律知识保障(急救地摊)培训活动正在郑州市金水区济华骨科医院进行。为大家授课的是河南砥砺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他叫冯海河。了解他的人更多知道他的身份是郑州“急救地摊”的创始人。

4月20日,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交流活动在重庆举办,在学生代表报告环节,特别邀请河南大学学生李俊娴,现场讲述她参与急救的心路历程和感悟,而李俊娴也正是跟着冯海河学习了急救知识,并且参与“急救地摊”、宣传急救,让更多人“敢急救、会急救”。作为一名律师,冯海河是如何从一个人的“急救地摊”摊主发展到2000人的“急救天团”领头人的?

4月23日,记者以一名急救初学者的身份,聆听了他和“急救地摊”“急救天团”的故事。 

风趣幽默急救课

更易接受学得快

23日上午,在郑州济华骨科医院3楼活动室,听说有一场急救课,不少病人家属和附近的居民都赶来听讲。

“地摊”中央垫子上的假人道具一摆放出来,大人和小孩的目光就一下子被吸引了。冯海河不紧不慢地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参与急救的往事和救援前的准备,例如如何录像取证避免日后纠纷以及如何询查病人情况。紧接着,便开始“手把手”给大家演示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和心肺复苏急救方法。在冯海河幽默风趣的讲解中,大家完全没有了救人时的紧张,而且念着口诀记住步骤,不时跟着黙记、练习手法。

实操开始,两个垫子前围满大人小孩,大家都争着去“上手”。每个人操作时,都有一名志愿者面对面,反复讲解急救步骤和注意事项。

冯海河说,像这样热闹的现场,只是他们一年300多场活动中的其中一场,也就是“急救地摊”的基本操作内容。

“‘急救地摊’免费学,人人学会救人人”冯海河说,他们就是免费教大家急救知识,传授救命技能,而且“包教包会”,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你也可以做到。

自费摆摊,而且如此辛苦,为什么还要一直做?冯海河说,那要从15年前的一件事说起——

2009年的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位老太太脸部朝下趴在地上,他挤进去,要将老人翻过来。这时,有人高喊“不知道怎么救就别动她”,他只得停下来,等待救护车到来。遗憾的是救护车赶到时,老人家已经没了呼吸。

眼睁睁看着老人家慢慢死去的情景深深刺痛了冯海河的心。后来,听朋友说红十字会有救护员培训,专教救人知识,他便去报了名。做胸部按压、人工呼吸、创伤包扎……他跟着认真学习,顺利通过考试,成功拿到救护员证。

4月23日,济华骨科医院,冯海河现场教授“观众”心肺复苏。

“能够救人于危难,我感觉非常自豪”。第一次救人是在2016年4月5日那天,他出差赶往机场,一出小区便看到路边站着一个人,捂着肚子,一动不动。他上前询问,得知他是因为没钱坐车被司机撵了下来。他正掂量着,该不会是骗钱吧?突然那人一头栽倒在地。

几声大声呼喊,那人仍没有反应,查看颈动脉,没有脉搏,也没有呼吸。冯海河立即按心肺复苏要求,对他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一分钟左右,只听那人“啊……”一声,长出了一口气。

活过来了!练了这么多年,终于派上用场,冯海河高兴,是因为他除了会帮人打官司,还会救人。

4月23日,济华骨科医院,冯海河刚讲解完示范心肺复苏后,大家就争着上手实操。

创办“急救地摊”

让一个人变成“急救天团”

“只要给我5分钟,我就会给大家讲讲红十字会在做什么;给我10分钟,我就讲讲应急救护是怎么回事;给我半小时,我就能教会3个人做心肺复苏。”这些年,冯海河在各种场合宣传应急救护知识,发展应急救护队员。

2014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当天,在郑州市红十字会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成立,如今快10年,已有2000多人加入。这么多年,他创办“急救地摊”,与伙伴儿给大家授课2000多场,让更多人学会急救并参与救援,他们中有的是获救者,如今也成为救人中的一员。

冯海河记得,七旬老人吴景琦2020年1月曾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急救地摊”学过急救,没想到,一年半后他真的救了人。

2021年5月23日,一名女子在一家养生馆内突然不省人事。吴景琦听到动静后,上前判断可能是心脏骤停。他立即与大家一起将这位女士放平,用学到的急救知识对这位女士进行胸外按压。一分多钟后,这位女士终于有所反应,恢复肢体动作。

4月23日,济华骨科医院,冯海河现场教授气道异物梗阻,为大家解疑答惑。

今年4月20日,在重庆举办的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交流活动上,被教育部点名应邀发言的河南大学大三学生李俊娴,也是在郑州市红十字会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其实,她是被当志愿者的父亲拉进这个群体的。之前,她经常看到父亲早出晚归参加急救知识宣传,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他还自费购买了投影仪、对讲机、无人机等,当时感到很不理解。”李俊娴说,“现在互联网已经这么发达,想学急救知识直接看视频教程不就好了。”不过这个想法不久后就被改变了。

2021年高考结束后,她想参加社会实践,父亲建议她摆“急救地摊”。李俊娴答应了,但她也想知道父亲为什么会对急救宣传这么执着?开始她看了很多遍,但她一上手,不是按压位置不对,就是力度不够,各种小错误不断出现,她才知道救人的那一刻,熟练的手法是多么重要。

加入服务队后,她发现所有志愿者都是和她的爸爸一样无私奉献。服务队群里几乎每天都会有救助他人、帮助他人的见义勇为的信息出现,她也深受感染和鼓舞。如今,她很自豪能成为“急救天团”中的一员。

志愿服务队在一个月内救人33次

听过“急救地摊”课的很多人说,这个课接地气、易接受、学得快、传播快。“双腿一跪,包教包会”“出门就带急救包,上路就往两边瞧”“一传十,十传百”“学会教家人、教朋友”,传帮带式的顺口溜更易产生裂变效应;“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人人敢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便快速形成。

几年来,冯海河累计施救百余人,在他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律师同行和社会爱心人士投身到这项公益事业中。

来自新乡获嘉的秦加一家四口都是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为适应网络传播需求,秦加还为队伍建立微信公众号,宣传应急救护知识、队员事迹等,让更多人了解急救,学会急救、能够急救、敢于急救。

在秦加和爱人的影响下,8岁多的女儿和5岁多的儿子,也先后加入志愿服务队。每次参加活动,只要孩子有时间,都会带他们一起,至今他们全家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000多小时。

在2021年郑州市红十字评选的37名“最美救护员”中,有23人是“急救地摊”成员。其中李中洲、黄金凯、黄山峰分别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救护员、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欧阳友利、李永峰等多人被评为郑州市文明市民、河南好人、道德模范;冯海河被评为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全国普法先进个人;李俊娴、霍亚坤被郑州市共青团委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

央视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点名表扬:“毫无疑问,这种地摊可以有,应该有,必须有,希望全国各地都有。”

从郑州市红十字会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数据统计,仅今年3月份就救人33次。4月截至23日,也有近20次救人记录。

“不务正业”却是最大的“正业”

经常有人问冯海河:“你是一名律师,可是这些年你到处摆‘急救地摊’,会不会‘不务正业’?”

冯海河笑笑说,律师每天处理的是社会问题,做律师的初心是“维护正义,帮助他人”,急救挽回的是人人只有一次的生命,二者同样值得敬畏。

4月27日,郑州市长江路嵩山路西北的街心公园摆起了“急救地摊”。

冯海河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加,数据显示,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的人有130多万人。而会急救的人不足1%,敢急救的更是少之又少。

面对突然发病倒地的人,其实绝大多数人并非不想施救,而是怕惹上麻烦不敢救,或是怕帮倒忙不会救。

为了帮更多的人打消这种顾虑,冯海河带领志愿服务宣讲团,将课堂授课和地摊形式相结合,形成“急救地摊”模式,在街头、公园、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律所等宣讲法律知识和急救常识,给大家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184条“好人法”与见义勇为规定等法律保障知识,教大家如何依法留存证据,鼓励见义勇为的善举,让大家不仅学会如何施救,还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每一场讲座,听众们都会从将信将疑到慢慢走近,再到积极参与,每个人都随着那一声声“01、02、03……”的心肺复苏口令被感染。渐渐让“路遇险情勇于出手”的爱心传播得越来越远……

如今,志愿队里几乎每个人都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证,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早就和“救人”密不可分。

队员们的后备箱里常年备着救生设备,哪怕出门买菜、吃饭也要带上急救包,这已经成为他们刻在记忆里的习惯。

问及冯海河最大的愿望是啥?他指着活动现场悬挂的条幅说,“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人人敢急救,人人得急救”,这就是自己创办“急救地摊”的初心和愿望。

“急救地摊”吸引了孩子们参与急救学习。

冯海河教你心肺复苏救助流程:

1.判断现场及周边是否安全;

2.从所处位置开始录像,直至现场。到现场后寻求现场围观人员帮助录像;

3.识别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和呼吸(或叹息样呼吸);

4.呼叫:快来人啊,有人晕倒了。求救:我是红十字急救员,请您帮忙拨打120并回复我,请您帮忙去取附近AED;请您帮忙拨打110;有会心肺复苏的,请协助我;

5.进行心肺复苏;

6.成功后,安抚患者,等待120到来。

郑报全媒体记者 鲁燕 文/图/视频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