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傍晚,安徽省凤阳县鼓楼屋顶瓦片大面积脱落,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20日,安徽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通报鼓楼楼宇瓦片脱落情况,称鼓楼去年刚完成维修,无人员伤亡,当地已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核实。央广网记者在事发现场看到,鼓楼四周已搭建铁皮围挡,多名工作人员登上鼓楼现场勘查。
通报中写道,2017年以来,鼓楼楼宇零星出现屋顶部分瓦片脱落、檐板损毁。2023年2月,因损毁情况加重,存在安全隐患,启动鼓楼楼宇维修项目。2023年5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2023年9月进场施工,2024年3月竣工验收。
也就是说,鼓楼楼宇瓦片,刚修完一年就塌了。这不禁让人质疑,当初是怎么竣工验收的?是工艺问题没修到位,还是有其他原因,导致鼓楼越修越坏?瓦片因何“瀑布式”脱落?修缮资金是否都花在了刀刃上?背后有无猫腻?古老的鼓楼台基数百年屹立不倒,现代工艺重建的楼宇修缮后却瓦片纷飞,实在匪夷所思。
凤阳鼓楼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和当地重要文旅资源。不该发生如此大规模损坏。一石一柱子、一砖一瓦关乎文物保护责任,任何修缮工作都需经得起民众监督、经得起良心拷问、经得起历史检验。倘若只讲速度不讲质量,只讲“焕然一新”不讲“修旧如旧”,则是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对社会信任的伤害。这样的修缮工程,恐怕会最终沦为“表面工程”。
事实上,文物保护不难在技术,难在态度和制度——各环节都要对文物有一份“敬畏”之心。首先,应建立严格的古建筑修缮标准和监督体系,聘请专业团队设计和施工,避免以保护开始以破坏结束的遗憾;其次,需落实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无论何时出现质量问题,都能追溯到具体责任主体。最后,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强化公众监督,让每一项修缮工程都在阳光下进行。
瓦片掉落,掷地有声,砸出“修缮性破坏”诸多弊病。期待相关部门能尽早查明真相,给公众一个交代,重新垒起文物修缮保护的坚实堤坝。(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