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初长,中原大地万物始茂。
郑州机场的跑道上,忙碌时每2分钟就有一架货机起降;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火力全开,赶非洲客户的新订单;榴莲、山竹等热带水果同步上市,圈粉中部消费者;“五一”假期,河南成入境游热门目的地……
这是开放河南欣欣向荣的生动图景,也是河南以开放促发展的鲜活切片。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河南以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牵引,做强枢纽优势,探索开放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提升经济开放水平,朝着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的目标大步前行。
提升经济开放气质
刚刚闭幕的广交会上,河南收获颇丰:有575家豫企对15个国家现场出口成交额超1000万美元。新客户与订单为全省外贸发展注入新动力。
迎着国际贸易的风浪奋力前行,豫企出海离不开一揽子稳外贸政策的支撑。今年,河南瞄准企业痛点出台27条促进外贸稳量提质措施,送政策、畅渠道、搭桥梁,务实精准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今年前4个月,河南外贸进出口总值超2700亿元,同比增长29.5%,规模创历年同期新高,不仅稳住了基本盘,更彰显出对冲风险的韧性和持续增长的潜力。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河南聚焦产业链优势精准行动:年初,组建招商团奔赴港澳,以香港为窗口推介优势产业;仲春时节,赴山东探企业、看项目、访港口,主动对接资源;3月,举办2025全球豫商大会,促成52个项目签约,总投资510.4亿元……
高频次的“引进走出”吸引更多优势资源落子中原。5月15日,全球知名食品生产商巴西BRF公司,在西华县投资近6亿元开办的工厂正式开业,这不仅是巴西在我省规模最大的投资,也是该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的首家工厂。而像BRF公司一样选择投资河南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今年前4个月,我省新设外资企业148家,同比增长38.3%。
走出去拓展客户,引进来共赢发展,河南稳步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开放的气质更加鲜明。
建强内外联通枢纽
新郑综保区里,京东、菜鸟、唯品会等电商巨头大仓扎堆落地。“郑州枢纽优势明显,航空物流对接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内分拨可以高效覆盖中部市场。”一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
将通道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河南瞄准枢纽经济发力。对内,推动高铁成网、畅通出海新通道,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对外,多维布局,“空陆数海”丝绸之路协同并进,行达天下、货畅其流。河南正以崭新面貌成为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枢纽。
——主动对内开放,强化区域联动。
开行郑州至青岛、宁波等港口铁海联运班列,河南与长三角等世界级港口群牵手;“空高联运”落地,高铁与飞机双向拥抱;以“米”字形高铁网为牵引,向东融入长三角、向北对接京津冀、向西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南挺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内陆腹地河南的开放朋友圈不断扩容。
——持续对外开放,织密立体通道。
“空中丝绸之路”覆盖全球200多个城市;中欧班列辐射4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年进出口额多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业务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淮河、沙颍河等航道疏浚、港口拔地而起,内河航运短板加快补足。
不断突破地理界限,河南依托区位优势摸索出“买全球、卖全球”的发展密码,书写着新时代的豫通天下。
打破制约开放藩篱
5月14日,河南首例跨境电商TIR卡班驶离郑州经开综保区前往莫斯科,标志着我省成功打通“跨境电商9610+TIR”创新链路。“这一创新是商务、海关、交通等多部门联动,优化监管模式的成果。”综保区相关人士说。
像这样的探索,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内已成常态。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河南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形成61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5项在全国推广,跨境电商、多式联运、商事制度改革等领域的创新更走在全国前列。
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开放的显著标识。当前的河南,正依托自贸试验区、航空港区等开放平台,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电子商务、金融等多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以改革优化开放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新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为从顶层设计上保护制度创新热情,今年5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实施保障办法》已经落地生效。“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工作的省政府规章,可见河南对于推进高水平开放在下非常之功。”河南自贸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说。
开放成就一个全新河南。身处内陆的经济大省正通过持续深入的开放,实现从“腹地”向“前沿”的弯道超车,为内陆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借鉴,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无比清晰地锚定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新坐标。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