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竟然也有复印机和3D打印技术?时光长河之中,传拓技艺宛如文明的历史代码,匠人们手持工具,轻敲慢扫、上墨晕染,使文字器物图形之美于宣纸上缓缓苏醒,重焕生机。“长乐未央”瓦当上的文字似在诉说盛世繁华,商周甲骨中的朱砂遗痕蕴藏先民的哲思智慧,青铜器皿上斑斓花纹的独特寓意让人思绪翩飞……至清代“全形拓”的发展,更是能将器物立体形态完美复刻。
4月12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金石有声·拓古传薪》沙龙,河南省传拓专业技艺委员会副主任、冰石秦汉砖瓦画像石博物馆馆长刘海清受邀出席,带领参与沙龙的成员用传统传拓技艺触摸历史的肌理。
活动之后,正观新闻记者对刘海清馆长进行专访,聆听他对传拓技艺传承创新、“全形拓”技艺与甲骨文融合发展,以及传统技艺新时代传播的独特见解。
从传统拓印技术到“全形拓”
正观新闻:传统的拓印技艺到“全形拓”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刘海清:传拓技艺起源大致可以追溯至东汉末期,到唐宋时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就会亲自书写碑帖,并将拓本赐给大臣,诸如此类的举措对唐代传拓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金石学兴起,学者们对于摩崖石刻、古代器物和文字资料等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传拓技艺得以深入发展。至清代,六舟和尚属于全形拓滥觞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全形拓《剔灯图》等作品,都是具有立体效果的全形拓出现的证明。光绪年间,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陈介祺采用“分纸拓”法,将器物的不同部位分拓,再拼粘在一起,促进了全形拓技法的突破进展……
传拓作品和不同时期的历史、经济、文化也息息相关,国力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拓印作品的精美与粗糙程度对比十分明显。
正观新闻:您是如何想到将“全形拓”和甲骨文集合在一起的?推出此类作品后在圈内得到的评价如何?
刘海清:我个人有四千余件藏品,也给每个藏品都做了拓片。但我觉得,如果单单将拓片放在那里展示,显得单薄,我个人是甲骨文书法家,便在拓片上用甲骨文题跋,有时是诗,有时是名称,用以展示我内心的想法,观赏的人也能透过文字了解作品内容。
这种形式的拓片创作出来之后,在圈内的反响很好。近些年来,我也进行过多次拓片展览和开设相关课程,希望全国各地的同道中人、传拓技艺爱好者们能汇聚在一起,将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正观新闻:您在“七步成拓”方法中做了哪些创新改良?
刘海清:主要从三个地方进行了改良。一些人做拓片时的手法是用刷子垂直砸,我主要采用小刷子刷扫,这也跟我主要做砖瓦和甲骨文拓片有关。在拓包材料的选取上,普通拓包是一层布包裹棉花,并不耐用,所以我进行了改良。我在最外层选取细腻的平纹线真丝布料,第二层用秋衣裤类的吸水材料,再用塑料纸包上棉花或丝绵,组成拓包,效果更好。用墨方面也使用了自研的墨汁,墨色黑亮,不易沁染。
与商代都城遗址的时空对话
正观新闻:在商都遗址下讲述传拓技艺,是不是更有传承感与“在场感”?
刘海清:行走在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间,抬头可见沧桑古朴的城墙,从沙盘中能看到郑州商代都城的布局、功能。馆中各种藏品的展示对于曾经郑州秀丽风光、人文盛景的动态展示,让参观者能了解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周边还有文庙等历史遗迹。置身于此,历史的厚重感和文明脉络延续至今的时代感,让我深受震撼、心潮澎湃。
正观新闻:作为冰石秦汉砖瓦画像石博物馆馆长,您会建议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展示传拓技艺?
刘海清:可以运用多样化方式。比如可在一楼做出清晰明了的数字化导览,让爱好者可以迅速找到想去的展厅;也可将青铜器或陶器等文物,进行立体化的照片或者动画展示;或者利用AI技术,对拓本的制作过程、拓本原件、文物的文字花纹等进行生动鲜明的讲解,让其变得通俗易懂,便于传播。
传拓技艺的新时代传承
正观新闻:传拓技艺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承担着传播、记录与保存等功能,在影音摄像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它的功能是否在逐渐消失或者转移呢?
刘海清: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拍一张司母戊方鼎的照片,它基本不可能成为文物,但拓片却有可能,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对于各种学科研究、艺术研习来说,传拓作品都是重要的资料,因为它能够忠实地呈现出原件历经漫长岁月后产生的历史痕迹,能够让人更清晰地观察到各种特征和细节,拓片也是很多学者除了珍贵文物原件外能接触到的最清晰、直观的材料。所以在我看来,时至今日拓印的作品仍在文化传播、研究、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也需要将传拓技艺持续传承下去。
正观新闻:我们看到您的沙龙观众席中,有着各种年龄段的听众,您在宣讲中内心对于听众报以怎样的期望呢?
刘海清:我在开设各种讲座、授课班的过程中,希望能在人心中播撒一颗热爱的种子,也许他们往后不会从事相关的职业,但我希望通过偶尔的学习和听课,能让他们心中有热爱,可以从中得到乐趣。
我自己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读书时为了给村里人写对联,练起了毛笔字,之后开始写字刻章,当兵回来后在安阳接触到了甲骨文,开始进行了甲骨文的学习研究,2014年左右又因为一张拓片,迈入了秦汉砖瓦收藏、传拓技艺学习与传承的领域,一步步走进圈子,始终是以内心的喜爱作为引导的。
所以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讲课,我也专程背了一行李箱秦汉砖瓦真品,让孩子们、各种听众能真实触摸、体验传拓技艺,播撒下技艺传承的基因。
(正观新闻记者 古晨茜 文 张筠婧 图)
统筹: 梁冰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