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广东交警”抖音官方账号消息,近日,广东云浮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高速公路三大队交警发现,一男子在高速上边开着智能驾驶功能边睡觉,而且还超速驾驶,开车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行程超过100公里,所幸没有造成交通事故。云浮公安交警提醒: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不能盲目信任、过度依赖“辅助驾驶”。
前有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新能源车碰撞爆燃造成3人遇难的悲剧,后有男子开智能驾驶睡觉且超速行驶百公里的危险之举——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在汽车领域迅速普及,类似的事件频频出现,为我们敲响重视智驾安全的警钟。
智能驾驶,本是科技赋予的便捷福音。在理想状态下,它能减轻驾驶员疲劳,提升行车效率。但是当下的智能驾驶技术还远不能实现自动驾驶,从技术层面看,2024年中国乘用车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渗透率是55.7%,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尚未全面放开。现今市面的多数智驾系统即使配备了先进的激光雷达与高算力芯片,面对极端场景仍存在明显短板,如暴雨、浓雾,传感器感知精度会骤降;在逆光、强反光场景中,摄像头易误判障碍物;遇到突发事故、道路施工等非标准化场景,系统决策逻辑也会僵化。技术的短板决定了它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非驾驶员可以完全依赖的“代驾”。
男子开智驾睡觉还超速,这种行为是对自身生命和他人安全的极度漠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一旦智驾系统出现故障或对复杂路况判断失误,车辆将瞬间失去控制,不仅危及自身性命,还严重威胁到道路上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安全,会扰乱正常的交通秩序。部分驾驶员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存在较严重的偏差,过于信任技术而忽视了自身作为驾驶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驾驶人员有责任,车企更加难辞其咎,法规、监管层面的漏洞也应该引起重视。在技术方面,有些车企在技术迭代上过分激进,没有设计足够的安全冗余,宣传上又习惯夸大其词,通过“××公里零接管”“无限接近L3级”等宣传语误导消费者。持续优化技术,在电池设计、车身结构和安全系统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智驾系统在复杂状况下的精准性、可靠性,消除安全灰区和死角,才是一个负责任的车企应该重点发力的地方。法规层面,在责任认定等关键问题上仍存在模糊地带和争议。例如提供辅助驾驶的各个新能源车企几乎都会明确,辅助驾驶中车主需要随时准备接管,如果出现问题,责任由车主承担,但实践中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用户很难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车辆本身缺陷导致事故发生。进一步明确具体情形中的责任划分规则,加快制定智能汽车的安全标准和测试的统一规范,同时加大对车企宣传行为的监督力度,确保车企严格遵守各类技术规范,监管和法律法规层面的这些工作亟待跟进。
生命的权利始终高于一切技术叙事。只有技术、法规、监管与用户意识齐头并进,才能确保智能驾驶在安全的轨道上稳健前行,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人类,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安全的助力,而非潜在“杀手”。
(原题为《智驾莫成“危驾”》作者 徐建辉 来源 浙江日报)
统筹:陈若松
编辑:周也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