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01

打妈妈电话,又是没人接。

每逢打她电话不接,我们都会着急且生气。

老了老了,却越来越不听话,不论怎么嘱咐妈妈带手机,她都不听。

周末回家,餐桌上,不由得又说了她。

岂料平日和善的妈妈,抛开以往的笑模样和我们发了飙:“手机,手机,除了手机你们眼里还有啥?你们的电话,五天八天才来一个,我不玩儿它,又不用它买东西,兜里装着,就是个累赘。干活、走路都不利索,摔了、丢了又可惜。”

快八十岁的妈妈,一箩筐牢骚话,来得急风骤雨,噼里啪啦!

是呀,妈妈是有委屈的,其实她的委屈一直摆在那,接不到电话的电话,谁愿装着它。

只不过被手机麻痹神经的我们,视而不见罢了。

02

十来年前,给妈妈买的第一个手机,那是一部简洁的老牌诺基亚。买来后,办卡、充电、设通讯录,教妈妈怎么用。

妈妈那时才六十出头,识字不多,但接和打的功能学学就会。

在老家独居的妈妈有了这个手机,当时的我们姐弟四个安心了不少。

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工作的空当,都会给妈妈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妈妈说,那时每当听到“叮铃铃”“叮铃铃”的来电铃声,她满心都是按捺不住的喜悦、激动。

四个孩子,四家人,妈妈一天至少能接三四个电话,有时候甚至会有六七个电话来找她。

闺女、女婿、儿子、儿媳、孙子、外孙……这个问她吃什么饭,那个问她午觉睡得可好。

有人陪她拉些家长里短,有人和她说说天气的冷暖。

一部小小的电话里面藏了她最亲的人。

当然,妈妈也惦记着我们,大人的工作,孩子的学习……

那些年,妈妈曾无数次和我们表达过,这手机买得值。

小小的手机,成了妈妈最贴身的好伙伴,只有夜里充电那会儿,她才舍得关机,其他时间全在线。

妈妈其实一直都是老样子,变了的是我们。

03

那是微信突然来临的那年,有了可以听声的语音,有了可以看人的视频。

于是,忙着接受新事物的我们,也要求妈妈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我们的步伐。

给她买了智能机,帮她下载了新软件。

妈妈当然同意,尽管眼已经昏花,识的字根本不够用,可妈妈依旧像个爱学的小学生,努力配合着我们。

一遍遍,一遍遍,小心翼翼,用指头轻轻触碰着手机的屏幕。

但妈妈好像天生手很笨,她那摸惯了锄头、扫把的手,摆弄起智能手机是真的一点儿也不灵活。不是这里按错,就是那里按错。

很长一段时间,妈都是红头涨脸的,跟着我们且错且学。

于是,妈妈有些不好意思了。常常看到我们教了一遍又一遍想要发火的模样,她都会露出满脸歉意的笑。

也终于,妈妈妥协认输了,她又捡起那个摔不坏、跌不烂的直板诺基亚。

于是,妈妈停在了原地,而我们却在用新手机、新软件的路上迈开了大步。

忙着建群,加好友,朋友圈点赞、评论。

五花八门的联系人,十几年不见,没来往的旧关系,都通过微信重聚到了一起。

“忙”起来的我们,最先忽略的是用不上微信的妈妈。

那个平常顺手就拨的电话,从早上被推到中午,从中午又推到晚上,到了晚上,则名正言顺推到了第二天。

给妈妈的电话从一天打一个两个,变成两天三天四五天才打一个。

就算没耽误过和妈妈的正事,但我们和妈妈之间,少了很多亲热的闲话。

我们整日沉醉在发语音、打视频的兴奋里。

大概妈妈当时也不会想到,未来的手机,会把人绑成现在这样!

所以,妈妈的那部颜色磨旧的旧手机,依然揣在衣兜里,她一声不吭地等着我们。

04

又是两年过去,快手、抖音……呼啦啦全来了。

手机,可以教我们做饭、炒菜、画画、健身,教孩子写作业,辅导大人改材料,每天不带现金就能出门。

手机几乎无所不能的,完全霸占了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上班是它,下班还是它。

于是,妈妈的电话响得更少了,三五天,七八天也听不见动静。就算有时我们见缝插针打一个,也会把忙字挂嘴边,常常正事刚说完就挂掉,退出通话界面又点开了淘宝。

手机在我们眼里越来越值钱了,一分钟看不见都不行。

但在妈妈的眼里,它越来越廉价,没用了。于是,干脆就把它搁在了家里,不再把它当作随身的宝贝。

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手机的介入,变得越来越便捷快速。但老年人,尤其不会摆弄智能机的老人,反而因为它的介入,更寂寞孤独了。

扪心自问,其实错误很好改正。

只要我们常回头,放慢脚步,腾出被手机占用的时间,用来给他们多打几个电话,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最后,愿爸妈的电话铃声多多响起,愿我们和爸妈的交流,少错过,多相逢。

(来源 书报文摘微信公众号 主播 王嘉莹 制作 王宜谦)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