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的普及,为全球汽车芯片厂商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且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攀升,对汽车智能芯片有着广泛需求。
但目前汽车行业的竞争加剧,也让车企对芯片供应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人预判,随着车企加速进入淘汰赛,芯片供应商也在加速整合。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芯片相关企业,预测未来汽车芯片行业的发展。
“整个智驾行业也即将迎来快速收敛的全新阶段:每年数十亿元资金投入、千人以上的高端人才团队需求以及更快的研发、技术迭代节奏,无论是对车企还是智驾创新企业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表示。
“所有的产出和投入是分不开的,尤其像芯片的研发和投入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认为在未来,不管是汽车座舱芯片还是汽车智驾芯片企业,不会超过三家。”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汪凯对记者表示。
芯片企业遇历史机遇
随着智驾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市场的广泛关注,产品力和用户体验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对于芯片企业来说,这迎来了历史的机遇。
“在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的发展进程中,电气化是迈出的第一步,随后智能化浪潮袭来。智能化发展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先开始是智能座舱的兴起,接着是自动驾驶领域的探索。”汪凯表示。
目前,智驾平权正在兴起,那么对于芯片企业来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智驾平权的推进带来了两方面显著变化:一是提升了车辆本身的价值;二是增强了驾驶的舒适度,同时为行车安全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智驾平权如何发展,目前都尚未真正达到L3级别。因为一旦达到L3,事故责任主体将从驾驶员转变为车厂。所以,当下市面上的智驾系统基本处于L2、L2+或者L2++范畴。总体而言,这一轮智驾平权的兴起,对车厂、民众以及芯片公司都有着积极意义,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汪凯表示。
“这两年中国汽车产业链快速成长,给汽车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包括像我们这样的芯片供应商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纳芯微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虽然中国芯片产业在整个汽车市场份额还不算特别高,可能只有10%~15%左右,但增速非常快,而且产品的品类覆盖越来越完整。在模拟芯片领域,国产芯片公司几乎可以覆盖绝大部分产品品类,而且我们在某一些产品品类上面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优势,不管是从性能、功能、发货规模,甚至是大规模发货之后的市场表现,国产芯片公司已经具备了不输于国外企业的同等能力和市场表现。
速腾聚创CEO邱纯潮则认为,芯片厂商有很大的机会。“我认为激光雷达到后面已经发展成了芯片能力之争,以及如何基于现有的成熟平台去做不同的应用开发、满足不同的市场,它有大量的机会。”
规模效应成竞争重点
当前,全球与国内的汽车市场,竞争焦点已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汽车智能化市场在未来呈现出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过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汽车市场上品牌众多,但最后真正留下的企业可能非常少,而芯片企业的格局亦是如此。
“在汽车行业,竞争主体丰富多样,有传统车厂、造车新势力,还有处于转型进程中的其他企业。站在宏观层面审视,汽车品牌数量势必会历经一轮整合。”汪凯表示。
他认为,就国内情况而言,当下汽车品牌多达一百余种甚至更多,然而部分品牌已在白热化的竞争中黯然退场;国际上,车企间的合并趋势也日益凸显。归根结底,市场容量有限,竞争态势极为激烈,这一状况在国内外皆普遍存在。所以,尽管竞争仍将持续,但车企终将逐步走向合并,最终形成几个大型车厂集团,国内的兼并合并趋势也已崭露头角。这种格局的变动,也必然会带动产业链发生相应的变革。
汪凯以芯片产业为例,他表示,从过去单一的MCU(单机片),发展至如今的智能座舱芯片与自动驾驶芯片,其演进历程清晰可见。芯片厂商的发展轨迹亦遵循类似规律,初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随着行业发展,最终大概率会高度集中,预计未来仅会有两到三家占据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芯片研发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撑,根本无法在这场技术竞赛中持续前行。同样的道理,展望未来,无论是汽车座舱芯片还是汽车智驾芯片领域,头部企业数量大概率不会超过三家。”他强调。
为旌科技CEO郑军也有相同看法,他认为,尽管现在汽车智能化激发的市场繁荣热闹非凡,但这个局面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中国汽车芯片领域最终通过洗牌之后可能也就剩三四家。
郑军认为,芯片领域对规模效应的依赖非常强。这就导致,行业的变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供应链端的逻辑非常简单,你的(供货)量较大,供应链成本才能降下来。”
另外,他认为,从产品价格的角度,只有行业企业数量减少之后,上下游之间才能有更多的谈判筹码,达到一个销量和客单价之间的平衡。
汪凯也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要想在芯片研发领域站稳脚跟并实现持续增长,必须拥有庞大的产量作为支撑,这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车厂尝试研发芯片本身并无不妥,但要将其做好并长期坚持下去,绝非易事。”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也强调了规模效应对芯片厂商的重要性。于骞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若产品未能准备就绪,缺乏大规模交付和量产经验,对供应商而言无疑是严峻考验。以往,主机厂或许仅凭PPT和Demo车即可做出决策,但如今,他们更加看重供应商是否具备大规模交付的实战经验。特别是那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主机厂,对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而这些只能通过大规模交付才能得到真实验证。
“我们的芯片正在力求能够全方位满足市场需求。”汪凯透露。据了解,在智能座舱系列解决方案中,基于全面的芯片矩阵,芯擎提供从入门级智能座舱到高阶智能座舱,从“舱行泊一体”到高阶舱驾融合的多种芯片组合,基于同样的车规级SoC芯片架构,采用同源软件架构,适配算力需求,为车企拥抱智能化浪潮提供支持。
“目前,我们优先与具有强大竞争力且能支撑大规模采购的企业展开合作。”汪凯表示,“在国内,我们已与实力强劲的车厂达成合作。同时,我们已与大众展开合作。此外,芯擎也与合作车厂同步在全球市场布局。例如,大众在南美、印度、欧洲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后续,我们还计划与日系车企在日本、韩系车企在韩国展开合作,逐步拓展市场版图。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拥有卓越的产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在国内芯片市场具备竞争力,更能在国际舞台上与众多强劲对手一较高下,产品质量是立足市场的关键要素。”
(来源:中国经营报、央广网)
编辑:李洪永
统筹:陈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