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小米SU7高速事故致3人遇难引发关注,也引起了大家对辅助驾驶、智能驾驶使用场景的讨论。据调查,眼下全国不少地区对于智驾上路采取了宣传提醒和劝告制止。交警部门更是发出警示,别把智驾当成开车使用手机的借口。(4月7日《中国青年报》)
智能辅助驾驶,本是为了提升行车安全性和便捷性。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因智驾系统失控导致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非常严重后果,教训极其深刻。也正因如此,多地高速出现“慎用智能辅助驾驶”警示牌,这些提醒无疑是及时且有必要的。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智能辅助驾驶,重在“辅助”,并不等同于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自动驾驶技术被分为L0到L5六个级别。其中,L1到L2级自动驾驶被称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辅助人在部分环境下执行自动驾驶任务,人需要保持随时可接管状态;L3到L5级则属于不同程度自动驾驶。而时至目前,国内准许商用自动辅助驾驶均为L2级别。
更何况,光线条件、天气条件均有不确定性,智驾系统并不能完全识别所有道路状况。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驾驶员仍然是责任主体,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确保行驶安全。
更深层面上,还需思考两个问题。其一,车企对于智驾的“高阶”宣传真的准确吗?其二,公众对于智驾的理解真的到位吗?答案或许都需要打个问号。以往,在宣传推广中,部分车企为了博取更多关注,夸张描述智驾系统,甚至会让消费者产生错误理解,极易导致“辅助”风险性被忽略。
基于此,相关部门应规范智能驾驶功能营销推广,要求车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避免使用夸大或误导性宣传;车企需要深耕技术领域,着力降低辅助驾驶系统的误判率与失效风险,确保系统运行精准可靠,并杜绝夸大宣传之举,以免误导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消费者更要加强安全意识,在充分了解智驾真正含义、真正性能之后,妥善使用智驾系统,而非盲目相信营销话术。
2月28日,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规定事故即时报告、技术失效追溯和数据闭环管理等机制,使得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事故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是积极信号。未来,期待智驾发展真正为公众出行带来便利。
高速出现“慎用智能辅助驾驶”警示牌,是在矫正安全方向盘,更是在提醒公众珍惜生命。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没有如果。(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韩静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