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横看成岭侧成峰”,你会联想到哪种汉字字体?蚕头燕尾、劲健飘逸、雄浑恣肆,也都是这种字体的典型特征。2月15日周六,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了一场名为“隶变: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的互动沙龙。本期“商都沙龙”特邀郑州美术馆馆长、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罗鸣,与沙龙参与者共同分享“隶书”的前世今生,解码“隶变”传奇。

活动还未开始便已人头攒动,孩子们围坐在沙龙前排的沙发上,后几排的桌椅也座无虚席。一幅幅先秦时期的古隶图片,展现了隶书起源之时略显生涩却充满活力的笔法。从“快剑长戟森相向”的小篆过渡到“崧高维岳古已云”的隶书,一份份简牍、一个个碑刻逐渐蜕去古文字的痕迹,留存了隶书从先秦到秦汉,再到延续至今的生动演变过程。不一会,商都书吧四周就聚集了一群被精彩分享吸引而旁听的人。

初识隶书之后,嘉宾罗鸣执笔蘸墨,笔锋轻触纸张,墨色缓缓晕开,字迹渐渐成型,波磔之间,仿佛穿越至竹简帛书并行的年代。参与者们围在四周,既震惊于流传千载的隶韵,也早已按捺不住想要尝试书写隶书的激动心情。而后,大家在嘉宾的指导下纷纷模仿起隶书的笔画。有的是书法爱好者,笔触如行云流水;有的是初学者,虽下笔略显生疏却十分认真。郑州商城绵绵文脉滋养了一批又一批倾心国粹者,大家都乐在其中,享受着与千年前的书法大家心灵相通的时刻。

隶书与其他书体的奇妙结合又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三国时期的《天发神谶碑》,北魏《嵩高灵庙碑》,还有汉代的《石门颂》,这些“跨界”融合的作品引发了现场参与者的热烈谈论。嘉宾罗鸣巧妙地引导人们观察字迹中的细枝末节,隶篆、隶楷、隶简,一笔一画皆是汉字积淀,一撇一捺尽显华夏风华。

沙龙结束,参与者们仍意犹未尽。“之前对书法更多是好奇,而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隶书并体验书写过程,非常高兴有这么好的机会能近距离感受了不起的中华汉字。”市民宋先生兴奋的表示,希望以后能成为“商都沙龙”的常客。

中华文字自甲骨文肇始,历经篆隶之变,渐臻系统成熟,且至今仍焕发光彩。千年来,郑州始终与汉字同行,见证着华夏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未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还将继续立足本地丰富的历史素材与宏阔的文化背景,持续增强“天地之中”郑州的文化向心力,守护商城熠熠重光。

(正观新闻记者)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