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宝丰县向南不过八公里,便换了与城市完全不同的景象:连绵的麦田绽出青绿,会场上、河岸边、田地里,到处都是扎下的摊子,以弦歌鼓点为号,来自天南海北的千余名说书艺人负鼓携琴,共同奔赴一场已延续700余年的文化之约。

再往前走,鼓声、乐声、丝竹声,愈发声声入耳,人群也如这乐声一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而来,朝着这方极富生命力的麦田汇聚而去。

不过一拃高的麦苗,被踩踏、压平,深深埋进泥土中,却随着返青时节的到来长势旺盛,在初夏仍然丰收,千百年来年年如此。

“麦子踩秃了怎么办?”

“有根就不会死。”

传承了700余年的文化火种,正如同这年复常青的麦子一般,春风吹又生。

艺人们在刘兰芳艺术馆前演出

一场麦田里的千年盛会

料峭初春,豫西平原千亩麦田泛着新绿。

在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的田野间,一场跨越千年的曲艺盛宴如约而至——2025·马街书会在农历正月十三的晨光中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1700余名民间艺人齐聚这片古老的土地,用最地道的乡音唱响中华曲艺的千年传承,共同见证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这是一场始于元代的民间盛会,也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民间曲艺大会。尽管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仍有成百上千的说书艺人纷至沓来,以曲会友,亮书献艺。

简板轻击,琴弦悠扬,说书艺人们亮出绝活,听书爱好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前来赶会,会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人群如同潮水般涌动,目光所及皆是热切期盼的面孔。

“往年书会开的这几天,经常是下雨下雪,今年难得赶上一个好天气。”来自河南原阳县的刘秉利,从艺河南坠子已有50个年头,为了能够赶上这次书会,已经63岁的他推掉了商业演出,从距离200公里的家乡赶赴而来。

正在演出的艺人

文化传承在这里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麦田里随意支起的两把桌椅,就是最原始的舞台,或独唱,或搭班,艺人的琴弦一拉、简板一打,唱者自醉,听者入迷。

来自南阳的大鼓书艺人叶子立,自10岁就跟着师父来到了马街书会这个立于自然之上的“舞台”,除了特殊情况,他从业几十年来从不缺席,“扎根农村来了,和老百姓融入一体,扎根在土壤才有生命力。”

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身影——会场一角,三位来自河南漯河的视障艺人正在全情投入地表演,这个特殊的“临时团队”,由一群热爱曲艺艺术的农民在春节前自发聚集而成。

“这是我第三年来马街书会了,我喜欢这里,明年我们还要来。”78岁的李春芳,是这个“临时团队”的板胡艺人,自小身患视障的他,在13岁踏入曲艺世界后,便拾起了这份热爱,如今已有65个年头。

78岁的李春芳正在进行板胡演绎

天作幕,地为台。在这片承载文化力量的麦田里,舞台与观众没有界限,艺术家们随地而站,演唱激情四溢,围观群众热情高涨,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一股股声浪,饱含千年文化积淀,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刚被这边的河南坠子惊艳了耳朵,又被那边的平调三弦书吸引了兴趣,走在马街书会的麦田上,河南坠子、天津快板、京韵大鼓、山东琴书……数十种曲艺曲种同时上演,各具特色的曲艺形式,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一一展现。

每一个“小舞台”,都挤满了密不透风的人群,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听得如痴如醉,“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赶这趟会,值了!” 

在书会的交易区,“写书”与“亮书”更是热火朝天。“亮书”指艺人在麦田现场表演擅长的曲目和技艺绝活,而观众们则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艺人,双方达成协议后,艺人便会在书会上进行表演,这便是“写书”或“请书”。这种独特的交易方式,不仅体现了民间曲艺市场的活力,也展现了马街书会的独特魅力。

“马街书会不仅是艺人的舞台,也是观众的节日。”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直言,“在这里能听到最地道的民间曲艺,感受到最纯朴的乡土气息。” 

刘兰芳视频

书会当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也来到现场助兴。81岁高龄的她,刚从山东胡集书会赶来,又在马街书会开腔,一段《岳飞传》,仿佛招来千军万马,引得场下观众连连叫好。

“1981年我首次到访马街书会,便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年,我来书会已不下20次。”刘兰芳说,作为老面孔,担心观众生烦,看到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感觉就像“回到娘家一样”。

从田间地头到世界舞台

继2006年,马街书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后,2024年12月4日,马街书会又作为“年市、社火、庙会、灯会”等春节特色民俗活动的一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活动,马街书会何以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一日能听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始于元延祐年间的马街书会,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曲艺活化石”。自元代以来,这片麦田就见证着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

关于书会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乌大妞”的故事。相传,元代有一位名叫乌大妞的艺人,因不满官府压迫,带领一众艺人在马街村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曲艺表演,从此形成了马街书会的雏形。

“乌大妞的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它反映了马街书会的草根性和反抗精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振涛说,“马街书会从一开始就是属于老百姓的,它是民间艺人的舞台,也是普通百姓的精神寄托。”

从正月初七火神庙祭祀火神开始,马街书会就拉开了系列民俗活动的帷幕,接待艺人、对戏、拜师收徒、艺人祭祖、评选书状元等民俗活动相继登场,艺人们将三弦书、河南坠子、大调曲子等数十种国家级非遗曲艺在此交融,在正月十三达到高潮。

随意支起的两把桌椅,就是最原始的舞台

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精雕细琢,这里以天地为舞台,又被称作一座“露天的曲艺博物馆”,仅在马街书会上出现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就有几十种,每年书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民间曲艺艺人都在1000人以上。 

作为非遗资源大省的“河南力量”,马街书会还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魔术、高跷、秧歌、腰鼓、唢呐等民间艺术,在书会上都可见到,每天人流量可达十几万人次。

在这片千年的麦田之上,书会艺人以最原生态的唱腔演绎着《包公案》《杨家将》等传统书目,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形态,恰如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宏所言:“马街书会是中华曲艺的活态基因库,每一段唱腔都凝结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

根植文化沃土之上,马街书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在逐渐踏上世界舞台。在2025年的演出会场,不少来自俄罗斯、格鲁吉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国际友人组团打卡700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沉浸式体验中国民间艺术的硬核魅力。

“这是中国隐藏最深的live house!说好的乡村集会呢?”来自俄罗斯的年轻人艾文感慨道,“马街书会的氛围堪比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据宝丰县委宣传部统计,2025年马街书会,到会艺人1915人,共536摊(棚),最大艺人87岁,最小艺人6岁。千名艺人同台竞技,数万名观众聚此同听。

从田间地头到世界舞台,这个地处河南县城,却被誉为世界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正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奏响文化传承“千年曲”

沿着通往马街书会景区的书会路向东走,跨过书会桥,桥东沿河两侧南北是林立的状元苑和名人苑雕塑,书场北侧,自西向东依次是古色古香、飞檐斗拱的中华曲艺展览馆、中国曲艺交易中心、刘兰芳艺术馆……

“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宝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玲玲介绍说。

为深耕马街书会这片沃土,更好地弘扬说唱文化,近年来,宝丰县积极建设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各类非遗传承所,开展拜师收徒、对戏、“书状元”评选等民俗活动,还申报设立“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办曲艺培训学校,并为前来亮书的民间艺人提供补助。

“多措并举,让这场‘曲艺盛宴’持续焕发新光彩。”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申红霞在接受正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民间艺人的传统唱段进行录音录像,登记到会艺人传承曲种、门派、代表曲目等详细情况;对收徒拜师、评选书状元、祭火神、对戏、民间接待艺人风俗、三月三祭拜三皇等民俗进行有效保护……为了保护、传承马街书会,宝丰县已经连续多年对马街书会期间的系列活动进行数字化记录。

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突破时空界限,如今的马街书会,已实现常态化展演,同时开启智慧传承新篇章。

年轻力量的注入也为非遗传承带来新气象,现场80多岁的观众与00后演员同台互动,形成了跨越年龄的文化共鸣。连续15年参加这一盛会的白军选提到:“年轻观众的数量比去年更多,这让我感受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让我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曲艺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马街书会这个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曲艺行业,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曲艺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谈到曲艺的未来发展时,刘兰芳表示,“可以借鉴河北沧州等地说书艺术发祥地的经验,将马街打造成全国说书艺人的‘批发部’,培养更多本土说书人,并将他们推向全国。”

民间的传承力量同样打动人心。在书会会场不远处,72岁的农民张满堂将自己的房子建成“艺人之家”,自2004年起,他每年都会为前来参加马街书会的艺人们提供免费食宿,至今已坚持了近20年。书会期间,原本宽敞的院子里,大大小小、方方圆圆的桌子摆了10多张,几间修整过的平房里,住满了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艺人,这是艺人们的临时港湾。

张满堂自建的“艺人之家”

随着“艺人之家”的名声逐渐扩大,张满堂每年接待的艺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他介绍,往年接待大概150人,今年预计接待的艺人将超过180人,“一方面是今年的天气好,另一方面我自己也能感受到,马街书会的名声在扩大,我特别高兴,能够尽自己的努力让马街书会这个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这片底蕴丰厚的土地,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记忆,封存了中国民间最鲜活的艺术基因。麦苗青青处,曲艺的根脉深扎泥土,正如范军所言,“黄河水浇灌的麦子,迎着大风,地当舞台天作棚,老百姓唱着河南的三弦书,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歌唱新时代!”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高畅韵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