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
建言献策促发展 履职为民展作为
——政协委员发言摘编
2月7日,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0名市政协委员代表市各民主党派、市政协专委会、区县(市)政协等作大会发言,围绕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提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高效能治理等方面,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推进RCEP示范区建设
自贸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力最强的区域。2024年上半年,郑州外贸进出口总值1978亿元,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进出口656.1亿元,占比33.2%。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RCEP示范区建设,是郑州构建制度型开放经济新格局的‘重头戏’,更是郑州企业抢滩海外市场的‘好时机’。”市政协委员黄万新在代表九三学社郑州市委会发言时表示。
黄万新建议,培育、打造面向RCEP市场的产业集群、服务贸易基地和龙头企业,招引、推动RCEP成员国中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贸易企业总部落地郑州。加快新兴产业补链强链、未来产业建链成链,加强与RCEP区域内产业的分工合作,打造“郑州+RCEP成员国”经济共同体,提升经济外向度。深入推进RCEP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对接RCEP经贸规则,推动示范区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制药、跨境电商等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参与,有效整合RCEP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在RCEP重点市场完善国际营销网络布局。加大开放型枢纽经济建设,加强贸易扩大效应。
依托郑州国际陆港
加快建设大宗原材料中原大市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省委书记刘宁上任伊始就到郑州国际陆港调研,强调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依托郑州国际陆港建设大宗原材料中原大市场,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市政协委员尚建国代表民建郑州市委会建议,利用郑州区位与交通优势,辐射全国,形成铝锭、木材、纸浆、棉纱等大宗原材料的开放型中原大市场。统筹郑州上街铝业公司、商丘永城铝电公司、开封杞县铝制品加工产业的铝锭需求,加大进口俄罗斯铝锭,形成我国战略铝材储备基地。对接山东金乡、开封杞县与中牟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大蒜冷库与物流集散中心,支撑向西出口的“大蒜专列”与“化肥专列”。利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协议,探索铁路提单交易,改变货主凭借身份提货规则,扩大转手贸易规模。率先打造“大市场—大物流”信息网络和数据平台,提升要素流通和产销储运的协同程度,凸显中部腹地的战略功能和作用。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现代化产业体系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市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市政协委员杨梅代表致公党郑州总支建议,着眼提升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能级,加快优势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产业,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具体来说,聚焦以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牵引产业高端化突围。划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功能区和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提升产业主体集聚程度,形成集群突围优势。强化企业主体,深化集群横向联动,推进集群纵向联通,推动大小集群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完善“小核心带动大生态”的产业创新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和“创新护航”行动。开展引智引才再行动,探索科技人才收益分配机制,全面提升对国际团队的配套服务。深化新型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确立新型产业空间“准公共产品”属性,优化中心城区已收储工业用地规划限制措施。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助力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通过实施中医药科研创新计划、加快促进中医药人才发展、推动中医药数字化转型等举措,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就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王新华代表农工党郑州市委会建议,要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完善扶持保障政策,强化产业规划引领,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中医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要强化集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中医诊疗联盟体系,构筑中医科创平台,搭建中医资源保护和繁育平台,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突出地域特色、强化优势发展,深入发掘岐黄文化,深度融入康养产业,打造中医文旅IP,推动形成中医药与全民健身、功法养生等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
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独角兽企业培育工作,构建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独角兽企业、到千亿级龙头企业的全链条梯次培育体系,独角兽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市政协委员苗吉寅代表民盟郑州市委会发言时表示,独角兽企业是开辟新赛道的生力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对于加速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苗吉寅建议,要坚持政策引领,持续打造优质的企业孵化生态,以“5G+工业互联网”为基础,加快传统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强化优势带动,把我市打造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孵化基地。要完善科技金融体系,重点向战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倾斜,正确引导基金投向,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要发挥好龙头和新经济平台作用,充分发挥头部科创型企业引领作用,建设高水平的独角兽企业服务平台,“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设计成长路线图,加快独角兽企业孵化,促进我市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具有劳动关系灵活、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方式弹性等特点,对于扩大城市就业容量、调节劳动力市场、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市政协委员何守刚代表民进郑州市委会发言时表示,支持和发展新就业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细化新就业形态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难度,加强对弱势和伤残劳动者的法律、生活保障。要健全多方监管体系,设立企业准入门槛,完善跨领域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快形成保障从业者权益的合力。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聚焦劳动者的报酬、休假、社保等权益,引导平台企业提升员工权利,提高劳动者在企业内的话语权。要提升平台企业和劳动者能力水平,探索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创新,树立优秀典型,全方位促进平台企业优化升级。
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是为各类产权依法交易提供服务的平台。近年来,我市构建了中牟县、中原区、荥阳市、经开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有效规范农村资产管理,提高农村资源配置率,保护农户和村集体利益,实现了乡村资源资产保值增值。
就如何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市政协委员范红娟代表民革郑州市委会建议,要完善交易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产权交易体系,制定完善通用的农村产权评估标准体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加强全要素进场交易,建立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健全土地确权、产权制度、流转各项权能的规范管理、运用和服务体系,推动流转扩面增量。要完善运营规范监管,建立交易惩戒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基层的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持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要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统一抵(质)押登记服务平台,让农村产权真正实现可交易、可抵押、可融资,推进金融润泽“三农”。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抢占低空物流新赛道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低空物流则被视为最可能率先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应用场景之一。郑州市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拥有深厚的航空产业基础、丰富的低空空域资源和广阔的通用航空市场,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市政协委员陈勇代表郑州市工商联建议,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体系,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加强空域监测管控和市场运营安全监管;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推动低空物流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拓展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着力培育新型市场业态;促进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推动低空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培育低空物流产业集群。同时,推动跨界融合发展,创新跨界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坚持系统发力
推动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黄河滩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整治,但仍须着眼黄河滩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坚持保安全、优生态、强文化系统发力,持续推动黄河滩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司永军代表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建议,要统筹生态、生活、经济、安全需要,高起点编制涵盖生态保护、文化旅游、农林产业等系统的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黄河滩区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建立黄河国家动物园、黄河国家植物园等生态保护区域场所,加大保护区生态保护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巩固拓展郑州黄河滩区生态保护成果。同时,整合黄河沿线旅游资源,突出双槐树遗址、杜甫故里、虎牢关遗址、汉霸二王城、花园口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深度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塑造黄河文化特色品牌。
打造“商都”城市文化品牌
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商都”是古都郑州的重要文化标识,也是中华文明和黄河文化的重要文化标识。近年来,大力推进商都历史文化区规划建设,着力塑造“商都”城市文化品牌,依托大型活动线上线下融合打造的商都文化IP,成为引流新势力。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市政协委员赵吉平代表管城区政协建议,多维打造郑州商都文化品牌主定位,深度挖掘、梳理和凝练商都主体文化,重点凸显郑州商都的古都定位,使之成为郑州的主打名片;挖掘商都元素打造一街一特色消费,建立跨街区文旅联席工作小组机制,加强联动打造品牌合力;多样化特色化引领文化促消费,让历史的商文化和当代商文化融合创新。文化体验动线可以结合城垣或遗址周边文旅资源,沉浸式体验商都历史文化渊源,或通过文艺演出等线下活动增加参与感,拉满游客优质情绪价值,提升流量过境留置时长,全力打造新的消费增长极。
记者 赵文静 王治 刘盼盼 文 徐宗福 周甬 图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