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其爸爸去世近十年,自己有时会打开以前的聊天记录或者去看看爸爸的朋友圈,最近却找不到爸爸的微信了,这让其觉得崩溃,“我和爸爸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虽然微信工作人员主动联系网友帮忙找回,但网友爸爸账号已经被回收,一旦被回收就无法找回了。
人去世后,除了实体遗产外,也可能会留下数字遗产。诸如社交平台账号、朋友圈留言、视频标记分享、游戏皮肤等带着个人品位偏好兼具价值的身后之物,不仅是鲜活的生命印记,也是亲属的精神寄托。
眼下,网络服务商的态度成为继承数字遗产的关键。在这个方面,部分平台考虑相对周到。以微信为例,如果账号里面有财产,就不会进入回收流程;抖音则允许通过变更账号主体,实现账号的继承;哔哩哔哩则为离世的博主开启纪念账号功能。但其他一些平台,有的表述模糊、手续繁琐;有的甚至未涉及相关内容。
在虚拟的赛博世界,有些真真实实可以影响他人的东西被留存下来,无论是逝者还是生者,情感上都会感到安慰。抹不去也割不断的,不只是情感,也是各大平台应有的人文关怀。
现阶段,数字遗产继承的难点,主要在于对数字遗产的认定。相关法律也并未明确规定数字财产转让、赠与或继承的具体程序。诸如哪些数字资产可以继承、涉及伦理的隐私信息具体该继承给谁、如何平衡用户与平台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等,需要立法完善,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为自己身后的数字遗产做好规划,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未来。不可否认,数字遗产涉及伦理讨论:有人想要保留,有人想全部删掉,也有人想部分保留信息。归根结底,要看个人的选择。平台和法律要做的,就是为这些个人选择,提供更开阔更安全的空间和保护,让爱永不失联。
保留也好,删除也罢,不妨把选择的权利交给用户,交给继承人。这已然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性问题,应当引起更多重视。(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任思凝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