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因琴而生,琴因艺而传。古琴文化艺术的兴盛,离不开斫琴工艺传承。手指与木材共同编织的是匠人对美的追求与对传统的尊重,传承的是技艺,传递的是智慧与情感。
在郑州,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陶运成斫琴会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弹琴、鉴定、修复、斫制的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古琴。
千年古邑 琴声不绝
古琴从唐代开始,其琴学理论、记谱方式、斫制理论都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被誉为乐器中的“活化石”,被称为“艺术中的哲学”或“哲学中的艺术”。
从唐代李勉在河南斫制百衲琴,再到明代潞王在其封地潞国(今卫辉市),制作的数百张潞王琴,皆为稀世珍宝。
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类似,当下古琴的教学活动绝大多数仍集中于民间,以“琴馆”为个体展开。仅有少数古琴教学及理论研究,在音乐院校及研究机构进行。相较于演奏的教学和研究,古琴斫制部分则完全停留在民间。
相较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古琴无论对于传统文化还是传统艺术,皆具有小切口、深路径、广触角的特点与优势。
近年来,古琴及斫琴技艺复苏繁荣起来。
因琴结缘 笃定信心
说起如何做起这斫琴技艺,陶运成打开了话匣子。1998年到天津上学的陶运成,结识了他的老师张子盛先生,开始学习古琴。“记得上第二节课的时候,老师说你以后可以吃这碗饭。这或许是当时老师的鼓励,但最后竟被老师言中了。”陶运成说,开始有制作古琴的想法,是见到老师收藏的一张仲尼式元代古琴,彼时惊讶这张琴的音色竟如此之好,“这张琴的音色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它带给我的触动,应是制作古琴的缘起。”
后来,他和田双琨先生学习古琴制作,老师和许多斫琴师合作制作了多张古琴,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老师一直在帮助他,并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
在这期间,他又见到老师以及其他收藏家的很多传世名琴,从不同的选材、制作工艺,到最终成琴后产生的音色差异,去体会斫制中历代相承的审美惯性,以及制作者个人审美趣味的差别,留意其中细微的关系。
“经过前期的学习和积累,从理论到实践,真正动手做的时候,有很多顾虑,记得是张老师的一条短信,让我坚定了信心,制作古琴对我来讲,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冲动,回头来看,也算是偶然中的必然。”陶运成说。
斫琴之路 梦想为灯
从古至今,大量琴书著录中都有着对斫琴技艺的记载,不仅记录了材质的炮制方法、施材配料等,对琴体布局、比例等方面都有规范的设计要求。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制作完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斫琴之复杂可见一斑。
说起斫琴工艺,陶运成说,历代以来,古人选用的制琴材料十分庞杂,排除掉不适合自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组合,这是审美大方向的问题,此问题越早解决越好,所以动手制作前,要准备多种材料,这利于在制作过程中,做实验性的尝试。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在材料的选择上,要精确而适合。
陶运成说,老师常说,斫琴像“秀才扛大个儿”。干体力活儿是必须的,还需多种知识的学习积累,这来自制作者的知识结构,视野的宽度及深度。制作的后期,难点在于音色和器形上的把握,以及两者妥协的考量。总的来说,在斫琴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会走不少“弯路”,有些“弯路”是必须走的。必要的“弯路”既是个人风格形成的起因,亦是一个漫长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最终的提高,取决于制作者对传统审美一贯的认识和把握,这恰是在斫制之外的功夫。
陶运城谈到制琴的难点,娓娓道来。木胎部分要解决合理振动,再施以灰胎抑制振动,还要解决音色和器形之间的关系,琴体的宽窄,长短,面底板的距离,以及两者之间不同位置的高度关系,这些有关结构的部分,是一个变化万穷的联系,从留存到今天的传世名琴上来看,不只一种方法可以达到所谓的极致音色,不同的槽腹,所对应的音色特征,类似书法里的不同书体,或是不同的绘画类别,这些只是艺术风格上的差异,都可以达到极致的高度,不宜以个人喜好,否定其他艺术形式的价值,具体到古琴的音色,器形亦是如此,不同风格的音色,不同气质的琴形,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需要认真的体会和思考。
以琴为介 代代传承
以琴为介,逍遥游心。古琴美在形制,美在音色,更美在其意境,一弦一音都承载着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古琴艺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学习古琴的朋友愈来愈多。较之几十年前习弹古琴的境况,今天古琴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是一众前辈琴人努力的结果。 古琴斫制之外,陶运成还精于传世古琴的修复和鉴定。曾受邀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全国博物馆古琴调研小组”研究课题。现任中国乐器协会古琴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认识古琴文化,并开始学习古琴,制作古琴。”陶运成说,“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让我们更有信心把古琴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记者 王翠 鲁慧 文/图
编辑:王洋
统筹: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