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大象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新书学术分享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北京、山西、陕西、河南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十余位专家参与学术分享。

《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著作、大象出版社出版,是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课题“早期中国文明起源的区域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和严密的逻辑,对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发展机制、文化格局、文化基因、文明化进程,以及黄河中游尤其是中原地区的特殊地位等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书中的文章反映了韩建业先生对“早期中国”的探索历程,韩建业很重视黄河中游尤其是中原地区的特殊地位,他指出,在“早期中国”的形成这个意义上,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地区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可以说中原文化不但在其发展的高峰期具有突出的核心地位,总体上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距今 8000 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时代为起源或萌芽阶段,距今 6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庙底沟时代为正式形成阶段,黄河中游尤其是中原地区在这一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引领作用: 正是由于地处中原核心的裴李岗文化的强大作用,才使黄河流域文化紧密联结在一起,从而于公元前第九千纪中期形成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文化区”;才使黄河下游、汉水上游、淮北甚至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也与中原文化区发生较多联系,从而形成雏形的“早期中国文化圈”。同时,庙底沟时代的三层次的文化共同体,与商代政治地理的三层次结构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共同体无论在地理还是文化上,都为夏商乃至于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称为“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简称“早期中国”。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一书深入分析了“最早中国”或“早期中国”的概念,提供了对这一复杂话题的独到见解和深入讨论;明确区分了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与政治上的“早期中国”,强调了文化层面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文化对于政治统一的影响;结合了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增加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书中特别强调的黄河中游尤其是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为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地理和文化视角。(来源:郑州广播电视台会面客户端)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