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

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这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贵族学校,培育出无数先贤大家,文人更是以此为灵感,创造出了样式独特的“辟雍砚”。

白釉多足砚,隋代巩义窑瓷器,器高7厘米,口径25厘米。1981年出土于河南省巩义市,现藏河南博物院。

瓷砚整体为圆盘式,砚面居中,砚面微凸,砚面边缘有一圈环形凹槽,为砚池,用来储存墨汁,属于典型的“辟雍砚”。周围施白釉,盘下有18个水滴形状的泥珠作为砚足。造型独特,制作精巧,釉色光亮润泽。

辟雍这个名字,取自四周有水,形如璧环。

白釉多足砚,中间砚面微隆,边缘有一圈蓄水的凹槽,它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辟雍。

这方砚台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将古代文人向往的辟雍学宫浓缩于桌面一角。或许主人在学习之余思绪纷飞,也希望能够回到学风浓厚,学子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辟雍吧。

“文人之有砚,犹如美人之有镜也。”白釉多足砚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巩义窑精湛的制瓷工艺,更代表了隋代文人墨客的情怀。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工艺成就,早在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就出现了白瓷工艺,至唐代白瓷生产已极为繁荣,形成了与南方青瓷并驾齐驱的“南青北白”的生产面貌。

圆形浅盘样式的多足砚,是汉代多足石砚的延续。在三国两晋时期,三足或四足的瓷砚较为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砚足的数量增多,有四足、五足、六足、八足、十足之多,隋唐时期,足的个数经常在十足以上。这件白釉多足砚,有十八个足,排列有序,间隔恰当,在当时可谓是走在流行的最前线了。

多足砚,形制与古代的辟雍相近,所以又叫辟雍砚。辟雍,本来是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太学建筑,校址呈圆形,四周有水,形如璧环。辟雍砚在三国至隋唐的墓葬中都有出土,而且大多数都为实用器具,是重要的文房用具。白釉多足砚的出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制瓷工艺以及砚文化的演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