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作为老城片区的独特符号,在郑州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中,成为一张独特的名片。
就像说起南京,一定要提乌衣巷;说起上海,绕不开老弄堂;说起成都,必须讲宽窄巷子。说起郑州市目前仅存的13条胡同,“代书胡同”绝对是其中“大明星”般的存在,它以独特的名字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了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代表性老建筑。
专业“上诉”,一个职业催生一条胡同
明朝时期,有一本四卷之作名为《萧曹遗笔》,此书虽署名为“锦水竹林浪叟辑”,然其真实作者已无从考证。该书第一卷的起始篇章即为“做状十段锦”,详细阐述了明朝时期撰写状子的十条重要格式准则:朱笔书写、缘由陈述、计由列举、期由说明、证由提供、成败分析、得失权衡、截语总结、结尾归纳、事释阐明等。
此外,书中也对诉状进行了标准化的分门别类,包括人命告辜式、人命告检式、告辩盗状式、告奸情状式、告地土状式、告婚状式、告赌博状式等等,不一而足。告官写诉状已非专业人士不能操作,普通老百姓目不识丁,只好找人代劳,讼师这一职业也就应运而生了。
本文的主角“代书胡同”,就和讼师相关。
代书胡同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西大街和管城街交叉口西侧约100米路北,胡同整体呈Y字形,长260米,宽4.5米,大致呈东西走向,东起管城街,西至营门街,南连西大街。
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当时郑州在州治西南创建了管城驿。驿站的北边,就是现在的代书胡同,再向东北不远,就是州府衙门。代书胡同正是得此地利之便,成为一些讼师、及代人书写呈文、状子的文人们聚居的地方。
讼师集聚,为百姓仗义执笔
起先,胡同里住着一位年迈的私塾老先生,他常代人书写各种文书,如红白喜事的请帖、人物讣告、祭文、庚帖等。虽然这些服务并未给他带来实质的报酬,但他总是乐在其中,享受着助人为乐的快乐。
因为诉状写得好,官司打得赢,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找他写诉状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他一些文人见状也到此聚集,他们为人代书,用笔尖书写着正义与公平,用文字传递着思念与情感,还在门前挂起“代书处”的牌子。就这样,代书处越来越多,使得这片胡同成为了专业讼师的聚集地,这条胡同也就被大家称为“代书胡同”。
漫步代书胡同附近,商代城墙、郑州文庙、夕阳楼、衙署、管城驿、城隍庙、顺城街等著名遗迹都聚集在此。这片土地见证了郑州衙署机构的改革,也记录下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许多熠熠生辉的名人大咖,都曾在附近驻足停留,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除了代人写诉状,代书胡同还孕育了一代戏曲名家。《卷席筒》中因扮演苍娃一角而扬名的海连池,主演《朝阳沟》中“银环”一角而家喻户晓的魏云,都是从这里走向更大的舞台,他们的梨园传奇,成为代书胡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郑州胡同,一座城市的独家记忆
胡同传承着千百年来的肇始与变迁,是展示城市历史的舞台。除了代书胡同,郑州还有主事胡同、刘家胡同、德化胡同、五道胡同、赵家胡同等等。
南大街南起砖牌坊街、北至西大街。最早叫穿心胡同,因为这是一条从西大街的正中心向南到砖牌坊街的小通道。到了民国初年,因为胡同里居住的刘姓做生意的人较多,名人效应带动下,大家逐渐习惯称它为刘家胡同,并沿用至今。
德化胡同,与郑州的地标性建筑——二七塔仅有一街之隔,可谓是郑州最易于探访的老街巷之一。经过一番精心改造,如今的德化胡同已蜕变为一个热闹非凡的菜市场。清晨,早餐摊点的香气四溢,小餐馆的热闹氛围更是为这条宽阔的胡同增添了几分人间的烟火气。在这里,你能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最原始、最质朴的风貌。
除了这些依旧活跃在城市中的街巷,还有一些胡同,如文庙胡同、臧家胡同、三官庙胡同等,因为城市整体规划、改造等原因,或并或拆,消失在高楼大厦之中。但胡同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却会永存,这些记忆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体现,更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时,提及那些熟悉的胡同名字,都会唤起人们对于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共鸣,让城市的记忆更加丰富多彩。
编辑:许怡童
统筹: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