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年前,我母亲在某短视频平台关注了一位情感主播,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每晚都得等该主播下播了才会休息,买了很多这位主播带的货。”北京朝阳的刘女士表示,尽管她一再劝阻,但她母亲压根听不进去,甚至还向亲戚、邻居借钱购买直播间商品,以支持这位主播。(11月16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迅猛,情感主播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涌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凭借精湛的演技和敏锐的洞察力,扮演着“情感专家”的角色,受到了一大批中老年妇女的喜爱。
事实上,“情感专家”的出现,满足了一部分观众的情感需求,他们通过分享情感案例,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第三者插足、婆媳矛盾等故事与电视剧有相似之处,既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也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填补了现实生活的空白。
不过,“情感专家”在直播间里分享的案例是否具有真实性呢?其实,很多情感主播分享的故事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们通过虚假的情感故事吸引观众,进而引导他们点赞、打榜、送礼物、购买“三无”商品,这无疑是对观众情感的操控和利用。由此可见,这些“情感专家”的真实动机就是骗取观众的信任、牟取不当利益。
此外,情感直播行业还存在假连麦、聘请直播剧演员等现象,这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专业机构的负责人接单,再由派单员派单,在直播间里烘托气氛当“托”;招聘直播剧演员,扮演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等虚构角色,在直播间大量刷礼物,煽动观众情绪。殊不知,情感主播通过编造剧本诱导打赏等一系列不当行为,已经涉嫌诈骗犯罪。
更值得注意的是,“情感专家”被关注的背后,还引发了人们对于网络责任的思考。作为网络主播,他们应该承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若是作为情感的疏导者,是否具有专业能力帮助观众解决现实问题?若是作为产品的推销员,是否能够保障所售商品的品质?与此同时,网络直播平台也要反思,是否存在管理责任不到位、商业营销行为不规范等问题。
网络给了每个人自由表达的平台,但同时也为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提供了温床。莫让直播间里的“情感专家”游离于法律之外,需要多方合力。网络平台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和监管,确保主播传播的内容真实可信;网络主播要知法、懂法、守法,不得违反公序良俗,为观众提供更加真实、健康、有价值的内容;观众也要仔细甄别网络信息,理性看待网络直播,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平台。正因如此,网络环境的安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引起重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任何行业的工作人员都要守得住正道初心,如此才能走得更远。(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