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重庆市大足区涉嫌虚设公立学校“空挂”公办教师编制,200多名公办教师长期在民办学校任教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对此,重庆市大足区教委官微发布通报称,针对大足区城南实验学校办学存在的有关问题,大足区高度重视,立即组建工作专班,认真核查相关情况,抓紧制定整改方案,积极有序推进整改工作。(11月16日澎湃新闻)
据此前报道,大足城南教育集团是所谓“纯正的民办学校”,但当地疑似虚设公立学校——大足区城南实验学校,招聘或调派250多名公办教师长期“挂名”任教。不仅如此,业务范围仅包括小学、初中的城南实验学校,其登记地址也是城南教育集团的高中部。
也就是说,该教育集团有公办,也有民办,但各学校的办学场地、教师编制等都混在一起,让人难以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城南实验学校这所无单独实体、无独立师资,与民办学校混合编班、混合教学的所谓公办学校,显得“有名无实”。
依据相关法律,民办学校要独立办学,而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如果二者区分不明,很容易变成“公参民”问题。这次事件就是这样,公办民办不分,让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不仅违反了教育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也违反了国家规定和要求。
据此,不论存在何种历史原因,彻底清理“公参民”学校,实现办学场地的及时分离和教师的分别使用,让公办民办学校“分而各立”,才是维持教育办学秩序与生态的应有之义。
需要注意的是,办学“公私不分”是一回事,涉嫌利用国有教育资源赚钱是另一回事——如果民办学校打着公办学校的名号招生、办学,将享受到公办学校独属的教育资源和财政补贴。如此不仅能减轻运营压力,还可以带来更多收入。资料显示,大足区财政每年拨付数千万元到公办的城南实验学校,这不是一笔小数目,而由于公办民办不分,这些钱究竟流向了哪里?
混合模式之下,教师薪水由国家付,学生学费归私人收,城南教育集团这样做,究竟是有意“欺上瞒下”,还是被地方政府默许和纵容的“肆意而为”?为什么运行了好几年,有关部门都没有采取措施?相关监管和审核工作去哪了?诚然,公办学校可由民办教育机构“领办”或委托管理,但于地方政府而言,绝不是“一托了之”,甚至要更上心一些。
要知道,学校的名字变了,而办学定位、运营模式都没变,所谓的“民转公”只是换汤不换药;如果地方对教育的投入保障力度不足,落实清理“公参民”的要求只会流于形式与表面。
从当地教委的回应看,已经认识到了相关工作中的不足。希望随着整改工作推进,能够尽早划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界限,让公办的归公办,民办的归民办,并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提供优质、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让人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杨晗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