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工信部称,根据标准化工作的总体安排,现将申请立项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予以公示。项目建议书显示,该标准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等,将填补对隐藏式车门内把手等规范不足的空白。(5月9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外观美、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每个车企品牌设计理念不同,隐藏式车门把手在实际运用中似乎真的“隐藏”起来了——用户找不到门把手,无法开启车门。
细究近年来部分汽车事故案例,隐藏式车门把手也存在弊大于利现象。比如,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潜在逃生、救援风险。而这些弊端也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虽然车辆遭遇剧烈撞击时,传统凸出式车门把手和新型隐藏式车门把手,均可能因线路中断或车身形变导致失效,但是,隐藏式车门把手在碰撞事故中暴露的安全风险,显著高于传统车辆车门把手。
也正如此,《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标准修订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强化安全冗余设计规范,增设机械应急与断电保护装置,确保在突发断电、碰撞等情况下,车门系统仍具备自主开启功能,为应急救援与人员疏散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完善隐藏式、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准化安全标识体系,遵循高辨识度设计原则,确保标识视觉可达性,降低紧急情况下乘员的逃生操作难度。
本质上,公众在讨论隐藏式车门把手缺陷时,讨论的是科技感与安全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不可否认,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是一种趋势,但归根结底,车辆就是一种代步工具,过于渲染享受功能、辅助功能,对安全意识是一种冲击。
现如今,不只是隐藏式车门把手,很多“黑科技”都被应用在车上,但车企在追求利益、大力宣传所谓的贴心设计与酷炫功能时,是否在安全冗余设计上筑牢底线?比如,很多车企把智能化“冰箱、彩电、大沙发”当作卖点,但这些看似具备科技感的配置,很有可能给乘客带来不可预测的危险。要知道,科技应该服务人类,有些“黑科技”过于追求“高大上”,便偏离了安全舒适这一根本。
无论何时,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都要排在第一位。若抛开安全问题,任何外观设计、辅助功能都会失去意义。(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