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记者 王阳 通讯员 钱思琪
2025年10月21日,河南省肿瘤医院内,一场生命的接力正在温情上演。商都路办事处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的青年职工李函玉,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用无私大爱重新点燃了生命的希望。当日上午,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商都路办事处领导带领工会、文教卫体办及城运中心一行,专程前往医院慰问,对李函玉挽救生命的高尚善举致以崇高敬意和深切关怀。
慰问人员与李函玉及其母亲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了她的身体恢复情况和捐献过程,对她无私奉献、挽救生命的高尚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对其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翟羽佳指出,李函玉同志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人间大爱,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她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办事处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更多同志投身公益事业,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红十字会领导在慰问中表示,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项传递生命希望的重要人道主义事业,李函玉同志的爱心捐献不仅为濒临绝境的患者带去了重生之光,也为社会注入了温暖的道德力量。他们呼吁更多健康适龄的市民能够了解并踊跃加入志愿捐献者行列,用爱心和勇气延续生命、温暖整座城市。
据悉,李函玉此次捐献是在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配对中成功匹配后,毅然决定完成的。这位年仅27岁的基层工作者,用她的勇敢选择和实践,为“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写下了生动注脚,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动人的文明底色。
初心如磐,志愿入库显担当
李函玉于2023年4月进入商都路办事处城运中心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她认真负责、勤勉敬业,在网格化平台前,时刻关注着辖区运行状况,用细心和耐心守护着城市的正常运转。在一次外出志愿活动中,她了解到我国有数百万血液病患者正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救命机会。在党的教育和感召下,她毅然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服务群众是我们的天职。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挽救生命,我觉得很有意义。”李函玉表示。她的决定也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
初次匹配,虽憾犹坚守初心
2024年的一天,正在城运中心值班的李函玉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她当时心情激动,立即表示愿意配合。然而,后续检测显示未能完全匹配,捐献事宜不得不终止。这次未竟的缘分让李函玉深感惋惜,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捐献的决心,她开始注重锻炼身体,调整作息,时刻准备着当机会再次来临时,能够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
再续前缘,担当作为践使命
2025年8月28日,李函玉再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这一次,匹配程度很高。喜悦之余,面对陌生的医疗流程和器械,她内心也曾经历挣扎和恐惧。“说实话,看到那么粗的针管,我心里直打鼓,”李函玉坦言,“但每当我想到,远方正有一个生命在生死线上挣扎,等待着我这唯一的希望时,所有的恐惧都化为了力量。”在单位的支持和家人的鼓励下,她很快战胜了犹豫,积极调整身体状态,为捐献做最充分的准备。
捐献当天,采集过程持续了四个多小时。李函玉静静地躺在采集床上,目光始终注视着那袋逐渐增多的“生命种子”,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这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被火速送往患者所在的城市。由于国际通行的“双盲原则”,李函玉不知道受捐者是谁,但她无怨无悔:“我不需要知道她是谁,只希望她能够恢复健康,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普通基层工作者最真挚动人的心声。
生命如火,贵在燃烧;爱心如歌,美在传递。李函玉同志用她勇敢的选择和无私的奉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干部的精神风貌。她的事迹告诉我们,伟大的精神往往蕴藏在平凡的坚守与勇敢的抉择之中。这位27岁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赞歌,为我们这个时代增添了温暖而光辉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