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美团、阿里、京东)外卖大战,经历了连续两个“疯狂星期六”后,正演变为一场颇为罕见的没有输家的战争。

从今年2月11日京东外卖上线算起,外卖“三国杀”已经打了150天。美团、淘宝和京东三大平台你来我往,远未分出胜负,却把整个外卖(含非餐饮品类)市场的总规模打到了战前的三倍以上。

根据各平台的最新战报,美团即时零售订单已达1.5亿单,淘宝闪购与饿了么的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单,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三大平台的总订单量已达2.5亿单。

在本轮外卖大战打响之前,国内外卖总订单量约为8000万单,已经保持了很多年。粗略计算,这场大战让外卖行业的市场体量膨胀了两倍多。

短短150天,新增1.7亿日订单量,外卖这块早已成熟的市场迸发出惊人的成长性。而在今年以前,在大部分人看来,外卖市场格局早已固化、主要玩家缺乏斗志,已经没有太大增长空间。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2~2024年间,中国外卖市场渗透率仅从25.4%升至28%。在占据份额大头的一、二线城市,外卖市场已逐渐饱和。

但随着京东、淘宝先后入局,美团全力应战,外卖市场平缓已久的增长曲线陡然上扬。即便日后各平台补贴减少、订单量自然回落,这块市场在吸纳了新用户、新商家后,也不可能回退到每天8000万单的水平。

这足以证明,外卖市场的需求远未见顶,值得被深入挖掘。而挖掘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以补贴为矛,打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把消费者、商家和骑手的热情都鼓动起来。

更重要的是,美团、淘宝、京东打响外卖战役,虽然烧钱凶猛,但并未带来负外部性,反而让平台、消费者、商家、骑手等参与者多方受益。

一方面,消费者被大额优惠券、“零元购”所淹没,每天打开APP“薅羊毛”成为新习惯,推动商家外卖和到店订单量起飞。巨大的需求,让骑手有了更多赚钱机会,一些人的收入甚至增加了一倍。

另一方面,投入巨资的平台,无论是守擂的美团,还是攻擂的淘宝、京东,订单量都飞速增长,给即时零售、到店、货架电商等业务带来新动能,并创造了大量优质工作岗位。互联网大公司的巨额现金储备,也有了回报更高的去处。

这种全方位的正外部性,意味着外卖大战很可能不止一位胜利者,而是所有人都能从整个市场的二次生长中受益。

中国互联网上一次没有输家的战争,是2018—2019年的下沉市场大战。彼时,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走向“五环外”,试图将更多圈层的消费者和商家揽入怀中。

这场战争不仅跑出了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一代巨头,也让阿里、京东等获得了大批新用户,注入增长活力。整个互联网也在下沉市场的万千用户驱动下,进入一个全新生长周期。

如今,类似故事正在外卖领域再次上演。美团、淘宝、京东都试图击败对手,但无论主观意志如何,他们共同书写的都是没有输家、共享增长的剧本。

A

本轮外卖大战,三大平台都摆出了一统天下、不胜不归的架势。从CEO到一线运维、外卖小哥,每个人都被激发出空前的战斗力。

尤其是美团,由于战争发生在其腹地,它有更强动力和更大决心去守卫领地。在5月底的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王兴一边宣称,外卖行业存在不理性和内卷竞争的趋势,一边又强调,美团将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行业竞争的胜利。

另据《晚点LatePost》报道,面对这场外卖夏季战役,美团定下来的主题是:“战一夏,定乾坤”,还在办公区摆上了一面金色龙纹战鼓。

淘宝同样不遑多让。

淘宝闪购此前公布了8000万单的日订单量峰值,随后有消息称,马云要求将“稳定在8000万单”,相当于把峰值做成日常值。而在7月12日的第二个“疯狂星期六”中,淘宝闪购突击发放“16减16”“25减18”这样的大额红包,逼得美团同样抛出大量大额满减券紧急迎战。

至于京东,尽管在“疯狂星期六”的光芒下略显低调,但此前刘强东亲自送外卖、与外卖员喝酒吃饭,CEO许冉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都表明京东的外卖野心远未得到满足。

一把手纷纷亮出战斗到底的决心,三大平台自然全力以赴。本轮外卖大战投入之巨大,为中国互联网近年所罕见。

截至目前,三大平台公布的整体投入规模是:京东“双百计划”将投入超百亿,淘宝闪购启动500亿补贴计划,美团则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向餐饮行业整体投入1000亿。

6月之前,京东攻势凌厉,直线起飞;过去半个多月,战争主角变成了美团和淘宝。两大平台你来我往、刺刀见红,连续两个“疯狂星期六”补贴力度惊人,甚至出现大量“零元购”。

然而,三大玩家不断加大烧钱力度,却依然看不到“熬”死对手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轰轰烈烈、狂撒福利的外卖大战,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助推下,完成了一波闪电般的用户教育,各平台的订单量都在迅猛提升。

从各大平台的态度和动作不难看出,三大玩家都希望一击制胜,成为唯一赢家。但从结果来看,这场势均力敌的攻防战,并没有真正的输家。

作为进攻一方,淘宝闪购与饿了么的日订单量触达8000万;而在此之前,行业人士大都认为,其日订单量只有两三千万。京东外卖的发展更加惊人,从零起步几个月就做到了日订单量2500万单。

与此同时,美团的订单量也从此前的每天六七千万单,猛增至1.5亿单以上。而在去年,王兴曾在电话会议上展望,或许旺季可以突破1亿单。

也就是说,淘宝、京东订单迅猛增长,并不意味着美团的蛋糕被分食。三大平台共同把蛋糕做大,攻守双方都分到了比以前大得多的蛋糕,甚至超出了原先的预期。

而在战略上,三大玩家也都得偿所愿,阶段性地实现了目标。

外卖大战中,美团格外看重的闪购发展迅猛,尤其是3C数码等品类;外卖板块中,神抢手、拼好饭等重点业务都得到大量曝光和增长。淘宝不仅再度打响了闪购的名字,还跑通了给非货架电商业务导流的模型。京东则初步实现了以高频带动低频、给核心的货架电商业务注入动能的目标。

回看过去150天,三大玩家投入巨大、花样百出,营销战、公关战、补贴战绵延不绝,却都谈不上压过对手一头。不过,战术层面的僵局,并不影响三大玩家在战略层面各得其所,共享红利。

B

本次外卖大战的另一个不同寻常之处是,不仅三大玩家没有输,参与其中的消费者、商家、骑手等也都赢麻了。

互联网战争无论出发点如何,一旦进入刺刀见红的白热化阶段,通常带有一些负外部性,伤害那些主动或被动卷入其中的人的利益。

比如昔日的共享单车大战,造成了道路交通的混乱、废弃自行车坟场,还导致数百万人的押金损失。社区团购大战不仅让一些农产品的价格跌至冰点,也让社区夫妻店等吸纳就业的业态遭受重创。这种负外部性,常常导致监管部门叫停、整个行业被按下减速键。

相比之下, 本次外卖大战尽管火花四溅,却看不到明显的负外部性。

在消费者端,三大平台争相发放的大额优惠券带来了真正的实惠。有人戏言,在这场最“歹毒”的商战中,“外卖平台毫发无损,我却胖了三斤。”

而在商家侧,外卖大战同样是一场及时雨。

餐饮行业仍处于低谷。以北京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市餐饮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9%,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8.8%。堂食疲软,商家只能靠外卖“回血”;三大平台砸下重金补贴消费者,不仅给商家带来了大批外卖订单,也吸引来大批到店客流。

以三大平台的重点补贴品类——咖啡茶饮为例,自淘宝闪购5月2日上线以来,库迪咖啡一日内订单增长近10倍,茉莉奶白在饿了么外卖订单量日均增长近3倍。京东外卖上线4个月,瑞幸、库迪、蜜雪冰城等品牌销量破亿,霸王茶姬、古茗等品牌销量破千万。美团的咖啡茶饮外卖订单同样频繁“爆单”。

长期来看,外卖行业从一家独大发展到三国鼎立,也为商家降低了经营成本。

比如,京东外卖此前启动阶段性免佣,淘宝和美团也分别推出了金额巨大的行业扶持计划。在发放大额优惠券时,平台与商家共同承担成本,发得越多分摊越多,相当于平台拿真金白银帮助商家引流、获客。

此外,三大平台激烈竞争、订单规模快速膨胀,也让全国数百万骑手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

有骑手向字母榜(ID: wujicaijing)表示,“以前平均每天能跑300元,现在能多跑出100元左右”。另据澎湃新闻报道,上海一些骑手原本每单只能挣6~7元,如今能挣十几元;以每天工作12小时推算,月收入破万毫无问题。

一个隐性“福利”是,外卖大战还显著提高了骑手的保险覆盖率:京东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美团则在“新职伤”保障的基础上,于7月初在成都、武汉、深圳等城市试点骑手保险补贴政策,为符合条件的骑手承担50%的养老保险参保费用。

外卖大战在提高骑手待遇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工作岗位。美团此前披露,今年6月,全国众包高频骑手月收入达9793元;7月周末,超40万众包骑手日收入超500元;京东则宣布,第二季度每天都有3000~4000名全职外卖骑手入职。

覆盖消费者、商家和骑手的正外部性,让这场外卖战事虽然激烈,但基本处于良性竞争的合理轨道。特别是6月底以来,各大平台的口水战基本偃旗息鼓,竞争焦点转移至补贴、运营、配送等环节,战争“合理性”进一步提高。在监管压力较小、企业摩拳擦掌的大背景下,消费者日常薅羊毛、商家骑手埋头赚钱的“红利期”,预计还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C

过去二十余年,中国互联网习惯了零和博弈,大大小小的战事,往往只有一个胜利者。

零和博弈的基本范式是,通过大规模的烧钱、补贴、引流等手段,“熬”死对手、占据主要份额,形成马太效应,最终将竞争对手排除出市场,获得大部分利润。

如今中国互联网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大都经历过一场或多场零和博弈,并成为胜利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战争都必须有输家。

中国互联网上一次没有输家的战争,是2018~2020年间的下沉市场大战。

在那场席卷整个互联网的战事中,电商赛道的拼多多、内容领域的快手,从巨头夹缝中崛起,成为最大赢家:拼多多单季度MAU增幅一度高达7000多万;而快手也在县城乡镇找到了远大于北上广深的增长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拼多多、快手挑战的大公司输掉了战争。阿里、京东、抖音等积极参与下沉之战,收获颇丰。

以阿里为例,它的年活跃用户从2018年的6.36亿,增至2020年的7.25亿;虽然不如拼多多从4.2亿增至7.9亿惊人,但两年增长1亿,同样十分可观。

将视角拉远,在下沉之战之前,从业者普遍认为,电商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低个位数百分比的增速将是常态。但在深入下沉市场后,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获得了巨大增量,表明电商市场的潜力远未挖掘殆尽。

同时,电商、内容领域的互联网大公司纷纷下沉,带动用户、商家、广告主等各方获利:用户得到了实惠,商家有了新订单,广告主则把名声和心智播撒到五环外。

七年后,类似的多方共赢场景,正在外卖战场上再度上演。

外卖大战打了5个月,全行业订单量从七八千万猛增至2.5亿。但这只是一个起点。三大平台已经看到把外卖大战打到底的好处,正在频繁调度资源,以支持长期作战。例如,美团6月底战略放弃美团优选,每年可以节省大约40亿元成本,用于小象超市等泛外卖场景。

从现金储备来看,三大平台都能够长期作战。截至最近一个报告期,美团持有现金约1800亿元,阿里持有约1900亿元,京东超2000亿元。

另一方面, 根据高盛的预测,今年第二季度,美团、京东、阿里的外卖投入将达250亿元。基准情形下,未来12个月美团EBIT(息税前利润)将下滑250亿元;阿里外卖业务预计亏损410亿元;京东亏损260亿元。

不难看出,尽管外卖大战投入巨大,但三大平台手握巨额现金,兼具强大的现金流,都有把战火延续多年的充裕弹药。

换一个角度来看,在优质标的稀缺、AI大模型仍然算不过来账的情况下,三大平台把手里的现金砸到外卖上,反而是ROI较高、效果立竿见影的方式之一。

2018—2019年的下沉市场大战,各方剑拔弩张、激烈对抗,最终却都获得了较为合理的回报。七年后,外卖大战的三大玩家手握更多的资金,打响了又一场所有人都难以获胜,却也没有输家的战事。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