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的波涛汹涌中,TCL及其掌舵人李东生再次成为焦点,不过这次,他们似乎正站在风口浪尖,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TCL科技近期的大手笔并购,不仅让73万股民心生忧虑,更引发了业界对其战略方向和财务健康的广泛质疑。

李东生,这位曾经的“彩电大王”,如今却以“资本大师”自居,他的每一次出手都显得那么大胆而激进。近期,TCL科技接连抛出两个百亿级收购项目,去年9月,TCL科技发布公告称,斥资108亿元收购韩国厂商LG在广州的相关液晶面板业务资产。今年1月,通过公开摘牌受让,以26.15亿元的价格拿下后者20%的股权。今年3月,TCL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重大产业基金持有的深圳华星半导体21.53%股权,交易总价为115.62亿元。这两笔交易,无一例外地指向了LCD面板产线,仿佛是在向已经显露出疲态的LCD技术下注。

然而,LCD技术已非当年之勇。随着OLED乃至Mini/Micro 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崛起,LCD正逐渐失去其市场主导地位。三星和LG等国际巨头已纷纷调整战略,收缩甚至关停LCD业务,转而投向更先进的显示技术。而李东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认为“目前还没有什么新技术在大屏幕显示方面取代LCD”,这种逆流而上的做法,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

显示面板行业,本就是一个重资产、高投入的领域。京东方等龙头企业的资本开支与净利润之间的巨大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明。TCL科技也不例外,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TCL科技的资产负债率高达65.12%,有息负债1751亿元,每年的利息支出就要34亿元。同期TCL科技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却只有295亿元。在这样的财务背景下,两个百亿级收购项目的落地,无疑让TCL科技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更令人担忧的是,TCL科技的盈利能力正在下滑。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TCL科技实现营收1648.23亿元,同比减少5.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6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9.38%。在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下,巨额的收购支出和利息负担,无疑将进一步压缩TCL科技的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引发资金链紧张的风险。

李东生并非首次在技术转型期做出大胆决策。2004年,他力排众议,并购了汤姆逊彩电业务,试图通过整合CRT技术优势,巩固TCL在全球彩电市场的地位。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LCD技术的迅速崛起,让TCL斥巨资买来的CRT技术瞬间变得一文不值。这次失败,不仅让TCL遭遇了成立20年来的首次巨额亏损,更让李东生本人背上了“最差CEO”的骂名。

如今,历史似乎正在重演。面对LCD技术的衰落和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崛起,李东生再次选择了逆流而上。但这一次,他能否逃脱历史的宿命,避免重蹈覆辙,却是一个未知数。

除了战略上的争议,李东生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也备受质疑。一个经典的例子是2018年TCL的“瘦身计划”,彼时TCL集团公布了一个资产重组方案,对上市主体的业务架构进行大简化。这些被简化出去的资产在2017年做到了612亿营收,但TCL集团打包出去的价格是——47.6亿元。而交易对象正是TCL控股,李东生赫然在大股东之列。消息一出,市场哗然,“贱卖资产”“左手倒右手”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搞得深交所连忙发函。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做到了612亿营收的业务,2017年居然亏了17.57亿元。而在剥离重组后,该资产包迅速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近3亿元,这一转变仅仅用了23天。这就是现实版的“乾坤大挪移”!此外,2018年到2020年,TCL科技市值飞升的过程中,李东生数次通过精准增减持套现,可谓是把资本市场玩透了。

当“彩电大王”逐渐蜕变为“资本大师”,TCL的真实价值究竟何在?是那些冰冷的财务报表和复杂的资本游戏,还是那些能够真正推动行业进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终将现形。TCL和李东生,是否已经做好了面对这一现实的准备?

在这场资本与实业的博弈中,TCL和李东生无疑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他们的选择,不仅将决定自己的命运,更将影响整个显示面板行业的未来走向。但愿他们能够审时度势,做出更加明智和负责任的决策。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