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七月半鬼乱窜:一场人鬼共舞的诙谐盛宴

文/薛宏新

在华夏大地上,有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节日——七月半,又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每到这个时候,老辈人总会神秘兮兮地告诫小辈:“七月半,鬼乱窜,晚上别出门,小心被鬼抓!”而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鬼故事免疫体”,却偏偏要在这个鬼气森森的夜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探鬼之旅”,当然,是带着几分诙谐与幽默的。

夜幕低垂,月挂中天,我手持一根不知从哪儿淘来的“桃木剑”,踏上了探索未知的旅程。刚迈出家门没几步,就听见一阵“嗖嗖嗖”的声音从耳边掠过,吓得我一个激灵,差点把“桃木剑”扔出去。定睛一看,原来是几只夜行的蝙蝠在搞怪,它们似乎也在庆祝这个属于它们的节日,只是方式有点过于“低调”罢了。

“嘿,你们这些小家伙,可别把我当成你们的晚餐啊!”我故作镇定地对着蝙蝠们喊道,心里却暗暗嘀咕:“这七月半的鬼,不会就是你们变的吧?”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村口的老柳树下。这棵树据说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每到七月半,村里的老人就会在这里烧纸钱,祭拜先人。今晚也不例外,火光摇曳,纸灰纷飞,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愁与神秘。

正当我准备也加入这“人鬼交流”的大军时,一个穿着古装、披头散发的“鬼影”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吓得我差点没叫出声来。但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热衷于角色扮演的年轻人,他正笑眯眯地看着我,手里还拿着一个自制的“鬼面具”。

“哟,这位兄台,也是来凑热闹的吧?别怕,我是人,不是鬼!”他边说边摘下面具,露出了一张阳光帅气的脸庞。

“哈哈,原来是同道中人!我还以为真见鬼了呢!”我松了口气,随即也加入了他的行列,两人一起讨论起了哪些鬼故事最吓人,哪些角色扮演最逼真,气氛一时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聊着聊着,肚子开始不争气地叫了起来。这时,我发现不远处摆起了几个小摊,卖的都是些平时难得一见的“鬼节特色小吃”。有“孟婆汤”(其实就是凉粉加了点特殊调料),有“牛头马面”(炸得金黄酥脆的面点),还有“奈何桥上的糖葫芦”(据说能驱邪避灾)。

“看来,这七月半不仅是鬼的节日,也是吃货的节日啊!”我笑着对身边的“鬼友”说。

“那是当然!不管是人还是鬼,都得吃饭不是?来,尝尝这个‘孟婆汤’,保证让你忘记一切烦恼!”他热情地向我推荐。

于是,我们边吃边聊,从鬼节习俗聊到了人生百态,从恐怖故事聊到了搞笑段子,仿佛真的忘记了这是一个“鬼气森森”的夜晚。

夜深了,火光渐渐熄灭,人群也慢慢散去。但在我心中,这场“探鬼之旅”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原来,七月半并不可怕,它只是人们寄托哀思、祈求平安的一种方式;而那些所谓的“鬼”,也不过是人们心中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与恐惧罢了。

当我带着几分醉意和满心的欢笑回到家中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在这个充满神秘与诙谐的夜晚里,我仿佛看到了人与鬼之间那道看不见的界限正在慢慢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在七月半这个鬼影幢幢的夜晚,故事悄然落幕,却留下了一连串曲折离奇的回响:是鬼魅的轻吟,还是人心的低语,在寂静中交织成谜?月光下的幻影,还是记忆中的碎片,在夜色里翩翩起舞?古槐树下未了的情缘,还是奈何桥边错过的轮回,在今夜得以片刻的重逢与别离

七月半,不仅是一场人与鬼的交错盛宴,更是心灵深处的一场奇幻漂流。它让我们在恐惧中寻觅勇气,在虚幻中触碰真实,在离别中学会珍惜。正如那忽明忽暗的烛火,在夜风中摇曳生姿,既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映照出内心深处的幽暗与光明;正如那飘渺不定的鬼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既是恐惧的源泉,也是想象力的翅膀,带我们飞越现实的束缚,探索未知的奥秘。

最终,当一切归于平静,只留下淡淡的月光与微风,我们不禁沉思:这七月半的离奇曲折,是否正是生活本身的一种隐喻?我们在欢笑与泪水中成长,在希望与绝望间徘徊,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而这一切,都将化作心中永恒的印记,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何种曲折离奇,都能以一颗平和而坚定的心,继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于是,我提笔写下这篇《也说七月半鬼乱窜》的散文,希望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记录下这个特殊的夜晚和那些有趣的经历。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欢笑更能驱散恐惧与阴霾的了。

薛宏新,男,中共党员。曾出版《小河的梦》《婆婆是爹》《可劲乐》等个人文集,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故事会》《故事世界》《民间文学》《今古传奇故事版》《传奇故事》《古今故事报》《当代文学》《河南日报》《新乡日报》《平原晚报》等数百家报刊网络平台,现供职于原阳县城管局,原阳县乐龄书香团成员,原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