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夏,稻香田,微雨后,骄阳升。郑州大学法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满怀梦想与激情来到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在浉河畔开启一段意义非凡的旅途。
鄂豫皖革命老区坐落在此,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英勇的斗争和伟大的牺牲,诞生了众多著名的革命事件与英雄人物,形成独特的鄂豫皖精神,但随时光流逝,历史渐渐模糊,为了再次认识与发扬鄂豫皖精神的价值与内涵,重温红色记忆,助力革命老区的发展,实践小组走入社区,走进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7月19日下午,实践小组一行人在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抵达京广社区,他们走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此开展了红色文化保护法治宣传和普法宣讲活动。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专业特长,设计了分发宣传页,有奖问答,知识宣讲等生动有趣的环节。参与的居民认真填写了问卷并对成员杨帆同学的讲解表示认可和称赞。
(图为实践小组成员布置活动现场。蒋欣彤供图)
(图为实践小组成员杨帆同学进行普法宣讲。凌艳滑供图)
(图为居民填写问卷。蒋欣彤供图)
讲解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走进附近社区发放红色文化与法治中国宣传页并帮助解答社区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纠纷问题。社区居民王爷爷说道:“学好法律真的管用,当初民法典刚出版的时候我就买了一本放在家中,闲暇时阅读民法典,有什么问题我就翻阅,既给自己增加底气,也能帮助别人。你们是法学院的大学生,将来是要做法官检察官的,要好好报效社会。”
(图为实践小组成员进社区宣传红色文化保护及法律常识。蒋欣彤供图)
7月20日上午,实践小组来到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小组成员走进这段峥嵘岁月,深入了解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与历史人物。这座位于信阳市浉河区北京路红军广场,于2007年4月28日建成开放,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陈展面积约8300平方米,建筑造型从空中鸟瞰呈现“千里跃进”的草书“千”字。实践小组参观了展馆著名的百位将军雕像、红色根据地地图、三十万烈士英名墙面浮雕以及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和实物展品,在此过程中身临信阳厚重的革命历史、感叹战争年代英雄的老区儿女创造的辉煌业绩、体悟共产党人“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
(图为实践小组成员跟随讲解员参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蒋欣彤供图)
讲解结束后,小组成员对讲解员进行访谈与交流,通过访谈获取到更多未被广泛知晓的历史细节、人物故事以及背后的情感,使得这段革命历史更加生动丰满。同时在对讲解员的访谈中,小组成员也了解到了讲解工作中的经验、困难和需求,为改进纪念馆讲解服务、优化纪念馆展示方式提供了参考。
(图为实践小组成员蒋欣彤同学访谈讲解员。赵元琪供图)
(图为实践小组成员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合影)
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去新中国”的历史,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念顽强拼搏。站在现实与未来的交接点,老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坚持以“创新拼搏当前锋,比学赶超建新功”的工作导向,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资源利用好,让大别山精神永发光芒。
应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此次实践活动已经结束,未来的路仍在前方。青年学子应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红色精神,用耳朵聆听群众呼声。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重温红色记忆的教习室,又是厚植鄂豫皖精神的大课堂。郑州大学法学院学子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基层扎根,向云端成长,在奋斗中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通讯员:蒋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