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乡市西南12公里的店后营,传为周代庸国都城。史书载村南有普渡桥,桥东有石碑一座,上刻:“大家店周围为古鄘城”9个大字。1978年群众在大家店村西头路北挖出过2座古城砖垛。现店后营西南有凤凰台,南门外有明代百户侯王干饮马池。是为新乡县最古老村庄之一。

新乡有一个别称叫鄘南,最早用鄘字代表新乡这块土地是在孔子删定为儒家经典的《诗词》中出现。而今新乡的文人墨客也常用鄘南二字来代言新乡。如“鄘南书院”、“鄘南书社”、“鄘南画院”、“鄘南旧事”等等,由此可见,把新乡称为鄘南可算是历史悠久。那么,新乡人为什么把新乡称为鄘南呢?这要把话题引到距今3050多年前的一段故事。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在新乡这块土地上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牧野大战,这场闻名遐迩、以少胜多的战例从此被载入了史册,也正是这场战事,使商军大败,武王乘胜攻进朝歌,殷商王朝以纣王自焚鹿台而告终。牧野大战,武王灭商后,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来治理朝歌(淇县),武王又恐武庚叛周,分商都畿内地为邶、鄘、卫三国,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即“殷都以北谓邶,霍都监之;霍都以东谓卫,管督监之;殷都以西南谓鄘,蔡叔监之”。新乡地处殷都的西南,自然归鄘国所辖,所以后人把发生在这里的民情称为“鄘风”。

鄘国的存在时间不长,国号是随着周公旦平“三监”而消失的。但在西周的历史上却为后人留下浓浓的一笔。至今,卫、邶、鄘三国都城的遗址与故事仍在世界商周史学家的研究中。那么,“三国”都城的详址到底在哪里呢?据《淇县志》记载:“卫都在朝歌东9.5公里的卫贤;邶都在朝歌北今汤阴邶城;鄘都在朝歌的西南。”《河南通志》卷五十一古迹也有“今新乡西南有古鄘国”之说。再看民国十二年(1925年)《新乡县志》载,“鄘国都城位于现新乡县大家店(代店、店后营)村周围……《通典》里讲,鄘城在新乡县西三十三里,古鄘国也……”也就是说,古鄘国都城就在新乡市西大召营以北的两个村庄附近——代店村和店后营村,而且地域清楚。“古城遗址向北不过卫河,向西能看见获嘉的同盟山”。上世纪50年代,在这两个村的村外还能看见半环形的土岭,这环状土岭是不是当年的鄘国城墙呢?民国十二年的《新乡县志》卷二记载:“古鄘城在店后营普渡桥东绕大家店之南北。”按鄘国西阻太行、东邻卫、南跨河、北临邶当时的地理位置,也颇适中,则为古鄘城无疑,更为难得的是1978年在大家店西北挖出古城垛两个。

总之,新乡人落实古鄘国都城遗址,对宣传新乡和提高新乡的城市品位是有好处的,而今有点儿争议也不足为奇。不论古鄘国都城在卫辉市倪湾乡还是新乡县的代店村,总之,古鄘国都城在新乡是不变的事实。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据《史记》说是孔子删定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列为经典。《诗经》带给炎黄子孙乃至世界民族无尽的文化滋养。《诗经》中的《鄘风》《卫风》等篇章和新乡有着密切的关系。

周朝建立之后,新乡这一带属鄘国,卫辉长垣等县市属卫国。鄘国作为一个周初的封国,时间很短,但是,因为《诗经》中有《鄘风》10篇却使它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正因为如此,后来新乡被称为古鄘国,于乾隆年间建的“鄘南书院”的名字即源于此。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都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据考证,古代帝王为了考察风俗好坏,政治得失,设有采诗的官。这些采诗的官把采来的诗,献给乐官大师,再由乐官大师进献给天子。经过几百年的时间,乐官把这些采来的诗汇编在一起,这就是最早的《诗经》原型。到了春秋末期,孔子为了教学的需要,把这些诗又加以修订,选有320余篇,但不幸的是秦始皇时焚书坑儒,《诗经》也在焚烧之列,所以到了汉初只剩下305篇。《诗经》305篇可分为三类,即风、雅、颂。“风”共l60篇。“风”160篇中,《邶风》《鄘风》《卫风》三国国风39篇,占“风”总量的1/4。其中《邶风》19篇,《鄘风》l0篇,《卫风》l0篇,但遗憾的是这39篇春秋时就已混在了一起。所谓的《邶风》19篇,《鄘风》《卫风》各10篇,是汉代人随意分的,实际上邶、鄘、卫三国国风都是西周时豫北、冀南地区民歌的总汇。这些总汇的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有的表现了炽烈、真挚的爱情,有的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有的表现出分明的爱和憎,有的表现了纯朴的地方民风。这里的每一篇都是一幅古朴的风景画。

作者:王凤年(学者  画家)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