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旗·郑阔步——非凡这五年
——郑州市决战“十四五”、挺进“十五五”全媒体系列报道
民生为韵 谱写温暖幸福乐章
从商都遗址的文明根脉中走来,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壮阔未来奔去,郑州五载蝶变的每一步,始终以“民生”为笔,饱蘸温度与力量。过去五年,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里,民生福祉从未缺席,书写下温暖厚重的时代答卷。
回望征途,1.4万户特殊老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让“老有所居”有了更暖注脚;645个社区食堂升腾的烟火气,让“食有所安”有了更实落点;67.63万个城镇就业岗位的精准投递,让“业有所就”有了更稳支撑;“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的承诺更照进现实……
展望新程,2万套人才公寓将为青年筑温暖港湾,600个社区“银发顾问点”将为长者织守护网络,100多亿元将投入公立医院建设升级……
如今,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郑州正以初心为舵、民生为帆,坚定前行,让暖心蓝图一一实现。
多维度织密民生保障网
管城区“妈妈餐厅”里,78岁的张爷爷端着热粥夸赞,餐厅离家近,还能给腿脚不便者送餐,对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来说,贴心又方便。
近年来,郑州积极构建“15分钟养老生活圈”,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就餐、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照护、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养老服务从“量的发展”迈向“质的提升”全新阶段。全市推进城乡养老一体化,织密县乡村三级网络,推动60%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提质扩容,银发生活幸福加码。
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41元,为低保、特困对象每人每年发放取暖补贴,为低保重点群体每月增发分类补贴,精准缓解特殊群体压力……件件举措,让民生保障更有力度、更显温度。
精准施策拓宽就业路
2021年至2025年9月,郑州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67.63万人。
筑牢就业“压舱石”。郑州出台稳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构建四级联动格局,将城镇新增就业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与重点民生实事,层层压实责任。
拓宽重点群体就业路。每年归集发布岗位不少于20万个,依托600余家就业见习基地为青年搭成长阶梯;对中小微企业推出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落实“两优惠三补贴”;通过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举措,累计帮助10.42万失业人员再就业、3.54万困难人员就业。
打造“家门口”就业生态圈。持续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打造“‘郑’聚英才 职等你来”“夏季招聘夜市”等品牌,年均办招聘活动500场以上;构建“1+15+N”零工服务体系,建社区“乐业小站”、上线“乐业郑州”云平台,将服务下沉至基层末梢。
为创业筑巢赋能。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累计培训17.5万人次;认定备案60家市级创业孵化园,带动就业4万余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亿元,为创业者缓解资金压力。
全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十四五”期间,郑州聚焦就医“三难”问题,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守公益性,全力提升服务能力。
双向提升诊疗能力,落实公立医院六项投入,累计撬动100多亿元用于公立医院建设升级。高效下沉优质资源,郑州网格化布局15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实体化运行8家紧密型医共体。组建家医团队近3000个,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6%。县域医疗中心“五大中心”全部建成,基层医疗机构均达国家标准,公有产权村卫生室超95%。
优化就医服务品质。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诊间支付、医保电子凭证全覆盖;330项检查结果互认;40家医疗机构入驻“豫健护理到家”平台,207家基层机构建家庭病床2800余张,让群众看病更舒心。
教育工作提质量促公平
郑州以“提质量、促公平”为主线,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力争办全国一流教育。“十四五”期间,推进强校提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权益,在教育公平、资源扩容等方面成效显著。
截至2024年年底,郑州基础教育学校3657所,在校生238.23万人,占常住人口18.3%;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57年增至12.93年。
下一步,郑州将围绕教育强市目标,构建“人口+教育”动态适配格局,打造“均衡+特色”机制,满足“公平+优质”期待,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好人才支撑。
记者 陶然 刘盼盼 王红 张震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