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晚上回家,得摸黑一步步挪,生怕踩着东西。现在好了,楼道亮了,院里也装了监控,走夜路心里踏实多了。”近日,住在二七区建中街街道淮南社区35号院的王阿姨指着院里新装的照明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束照亮夜归路的光,是楼院长翟永志来回奔波、反复沟通,为居民争取来的“安心灯”。

35号院是典型的老旧无主管楼院,没有物业管理,也缺乏专项维护资金。长期以来,每到夜晚,整个院子便漆黑一片。“黑”成了居民心头的“老大难”:夜里出门不便,停放的自行车、电动车屡屡丢失;还有人趁机在暗处随地便溺,墙角、楼道时有污物,夏天异味扰民。社区曾尝试拉临时电线、装简易灯泡,但要么容易损坏,要么亮度不够,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

“不能让大家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从担任楼院长的第一天起,翟永志就把解决照明问题放在心上。他一边摸排院内场地条件,一边积极寻找和发动各方资源。转机出现在他与商户周先生的一次交流中。听翟永志说起院里的困境,周先生当即答应帮忙:“您为大伙儿这么尽心,我也该出份力!”在翟永志的组织协调下,两人利用休息时间配合布线、装灯、调试监控,即便忙得汗流浃背,也坚持完成了全部安装。

灯亮了,监控通了,但翟永志的“办实事清单”还没有划完。看到院里的垃圾无人清理,他联系资源协调清运车和保洁员,还带头搬运废纸箱、旧家具;发现车棚顶棚破了大洞,下雨漏雨、刮风进灰,他又四处找材料,请人帮忙更换新顶棚;就连楼道堆积的杂物,他也是挨家挨户敲门沟通,陪着居民一起清理。

如今的35号院,夜晚有路灯照明,角落有监控守护,楼道干净整洁,车棚整齐有序。居民们路过翟永志家时,总会多喊一声“翟院长,歇会儿吧”;孩子们在院里玩耍,也会跑过来跟他分享零食。翟永志常说:“我没做啥大事,就是把居民的小事当成自己的事。”可正是这些“小事”,让老旧楼院有了温度,让邻里之间多了温情,也让“为民服务”这4个字在他的脚步中变得格外真切。

记者 朱翔宇 通讯员 李翠平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康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